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石壕吏为什么不抓杜甫

石壕吏为什么不抓杜甫

读书人身份。《石壕吏》中杜甫没有被捉去,因为杜甫是读书人。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

石壕吏为什么不抓杜甫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唐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杜甫从洛阳出发,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这首诗就写在他到石壕村投宿的一个夜晚。前一年安吏之乱刚刚爆发,到处都在打仗。朝廷军队失惨重,于是向民间“抓壮丁”。

出事的人家,可能是杜甫投宿那户人的邻居。因此杜甫眼看着老翁爬墙逃走,留下家中老妇人、孙媳妇和一个奶娃。官吏喝斥老妇人,老妇不得已,表示自己可以从军当厨娘。

杜甫虽然对老妇人一家的遭遇非常同情,但是不得不说,杜甫当时确实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阻止官吏的行为。因为,这时候并非他写下《兵车行》的那个时间。唐玄宗初登位时,好大喜功,经常对吐蕃、南诏等周边国家动武,动不动就向民间征兵。

十五至四十岁的人全部拉上战场,搞得田园荒芜,白骨盈野。当时那种战争,在杜甫看来,完全是可打可不打的。结果非要打,民间的青壮年都打死打残了,搞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而现下的情形又不同了,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是在唐王朝。安禄山造反以后,唐王朝必须要阻止他。郭子仪的军队在与安禄山交战中损失惨重,缺乏兵源,不得已在河阳一带强行征兵, 刚好覆盖到杜甫投宿的石壕村。前面我们提到,石壕吏强拉壮丁的行为,是当时朝廷允许的合法行为。

但是逼得一个老妇要去上战场,毕竟不那么人道。那么,杜甫为什么只围观“拍照发朋友圈”,不去劝阻呢?其实,真实的事件中,杜甫未必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只是没有事无巨细地全部写出来。诗歌是一门艺术,限于篇幅,它和短篇小说一样,只能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所以杜甫在这首诗中并没有写下朝廷“抓壮丁”的前因,只写了后果。

而老妪第二天启程前与老翁话别,未必就是真实的场景。首先,艺术是允许虚构的。所以杜甫笔下的老妪,都有可能不是他亲眼看到的一个人物。不过,没有亲见,也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推论得出来。

事实上,杜甫写的老妪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所以,我们并不可能从这一首《石壕吏》中,准确地判断出,杜甫当时到底有没有劝阻官吏拉老妪充军。

《石壕吏》为什么不抓杜甫?

因为杜甫在上任的路上,不能抓大臣当壮丁。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赶往华州任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因为杜甫在上任的路上,不能抓大臣当壮丁。相关信息: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石壕吏》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石壕吏杜甫为什么没被捉走

《石壕吏》中杜甫没被捉走是因为当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上任司功参军的路上,因为他也是官,所以官吏不抓他。当时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石壕吏抓了所有的男性去充兵,为什么没有抓杜甫?

因为杜甫不仅是一个诗人,而且也是一个官员,他当时是有官职的,所以石壕吏不敢抓他去充军。石壕吏事件发生在唐朝乾元二年,史思明率军进攻唐军,唐军战败,需要征兵以补充军队的力量。

杜甫当时准备西行至华州,途经石壕村借宿,突遇到吏员在夜里抓人充军,当时连老人都不放过,而杜甫正值青壮年,石壕吏却并没有抓他,有人认为是杜甫一直躲在房间里没被石壕吏发现。

但后人普遍认为此种说法过于简单,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知,应该是以下说的这些原因。杜甫本是襄阳人,后因家庭迁徙到河南巩县的,巩县归洛州管辖,石壕村是陕州。从当时的政治制度看,吏员抓人充兵只能抓陕州当地人,不能抓外地人,如果是在和平朝代,这个原因可能成立,但是当时可是安史之乱的时代,现在看来,这个理由显然很不充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杜甫属于地方官员,杜甫不但是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杜甫也是有自己的职业的,那就是官职。

杜甫与当时的大臣房琯交情颇深,后因房琯被贬至邠州做刺史,杜甫出面为其求情受到了牵连,被外放为华州做司功参军。据此看,当杜甫投宿石壕村时,还是有明确的官职身份,是华州的司功参军。虽然这个官职在当时有点小,不过石壕村抓人的仅仅只是吏,吏的权限相当于现在的职员而已,司功参军的这个官职要比吏高得多,因此不敢抓他。

标签: 石壕吏 杜甫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3ld9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