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行而世为天下法是什么意思?

行而世为天下法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行:所作所为;法:效法。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世人作学习榜样

行而世为天下法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行而世为天下法

成语发音:xíng ér shì wèi tiān xià fǎ

成语解释:行:所作所为;法:效法。言行要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世人作学习榜样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翻译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翻译: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出自战国·子思《中庸·第二十九章》。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思想:

君子注意自我修养,所以才能成为天下人的典范。君子是朋友们学习的好榜样。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中庸》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这句话是说,真正的君子,他的言语行动都会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因为他的心在道上。中国“四书五经”的内容大抵是小到修身,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内容在当时是讲给诸侯听的,“君子”指的是诸侯国的国君,勉励国君要做一个君子一样的人。在孩子的世界里,“天”就是爸爸,“地”就是妈妈。爸爸妈妈的言语行动会影响到孩子,所以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表率,古人的智慧就体现在这里。

作为一个国王,他会想到他的言语行动首先应该为自己的国民做出榜样;其次给其它国家的领导人做出榜样;再次给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样;最后,为子孙后代做出榜样。我的言语行动会成为天下的道、天下的法、天下的规则。

如何把其中的智慧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呢?作为个人,我们首先要考虑在家庭里的言语和行动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的思维模式跟父母的思维模式是一样的,父母会怎么想的孩子都会知道,因为父母日常的言语行动里面就体现出来了所关心的主题。当我们的言语、行动、思维真正开始为父母着想的时候,孩子很快就会开始学习。身教重于言教,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果他自身的德行散发出一种光芒,时间长了以后,会给我们全社会一个表率,也会照亮天地万物。

无论是作为普通人的小人物,还是大到一个学校的校长,乃至一个省的省长、甚至更大的领导,都要把这句话放在心中,时时刻刻想着“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动而世为天下道什么意思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君子的举动可以世世代代为天下人共行的常道,他的行为可以世世代代为天下人所效法,他的言语可以世世代代为天下人的准则,在远处仰慕他,在近处也不讨厌他。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什么意思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意思是: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

【出处节选】《潮州韩文公庙碑》——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白话译文】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可以与天地化育万物相提并论,也关系到国家气运的盛衰。他们的降生是有来历的,他们的逝世也是有所作为的。所以,申伯、吕侯由高山之神降生,傅说死后成为天上的列星,从古到今的传说,是不可否认的。

扩展资料

1、《潮州韩文公庙碑》创作背景

《潮州韩文公庙碑》是一篇创作于宋代时期的散文,作者苏轼。这篇文章是苏轼于1092年(元祐七年)三月,接受了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替潮州重新修建的韩愈庙所撰写的碑文。

2、《潮州韩文公庙碑》鉴赏

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并具体描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崇敬怀念之情。碑文写得感情澎湃,气势磅礴,被人誉为“宋人集中无此文字,直然凌越四百年,迫文公(按指韩愈)而上之”。

这篇碑文将议论、描述、引征、对话、诗歌等熔铸于一炉,高论卓识,雄健奔放,骈散兼施,文情并茂。正如王世贞所说:“此碑自始至末,无一懈怠,佳言格论,层见迭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苏文古今所推,此尤其最得意者。”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什么意思?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出自

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意思就是:

普普通通的人可以成为百代师表,一句至理名言就可以成为天下的法规。

出处: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1)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5分)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句话而为天下法。这是因为参天地的变化,关盛衰的运。

(2)或曰:“公去国万里,而 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

潮也,审矣。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72m6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