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学前教育

> 不拘于时的于是什么意思

不拘于时的于是什么意思

不拘于时的于是什么意思

不拘于时”的于”:介词,放在动词之后作被动,可译为被”。

不拘于时”的意思是:不受时俗的拘束。

不拘于时”的出处:

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

原文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相关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相关赏析: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年-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有着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标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xue/m18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