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是什么意思?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誉:赞扬;毁:批评。指受人赞扬的官员应嘉奖,受人批评的官员应惩罚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成语发音:yǐ yù wéi shǎng,yǐ huǐ wéi fá

成语解释:誉:赞扬;毁:批评。指受人赞扬的官员应嘉奖,受人批评的官员应惩罚

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明法》:“是故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句:战国·韩·韩非《韩非子·有度》:“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韩非子》卷6有度诗解 1法公去私释法亡本

《韩非子》卷6有度诗解 1法公去私释法亡本

题文诗:

国无常强,亦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其国强

奉法者弱,则其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

地三千里,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

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氓社稷也,而齐以亡.

今皆亡国,群臣官吏,皆务所乱,不务所治.

乱弱释法,而私其外,负薪救火,乱弱甚矣.

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国治

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兵强敌弱.审得失有,

法度制者,加群臣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

审得失有,权衡称者,以听远事,主不欺以,

天下轻重.今主反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

而下比周以党举官,则民务交,不求用法.

官之失能,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则其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私,比周相为.

忘主外交,进其党羽,其下所以,为上者薄.

交众羽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良臣伏矣奸邪之臣,

安利无功,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不得不亡.

【原文】繁体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裏;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裏;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

【原文】简体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

【译文】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楚庄王并吞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燕昭襄王把黄河作为国界,把蓟城作为国都,外围有涿和方城,攻破齐国,平定中山,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昭襄王灭了他国,燕也就衰弱了。魏安厘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取河东地,全部攻占陶、卫领土;对齐用兵,占领平陆;攻韩,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边;眼阳交战,楚军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战,楚军败;魏军遍布天下,威振于中原各国;安厘王死,魏随即衰弱。所以有庄王、桓公在,楚、齐就可以称霸;有昭襄王、安厘王在,燕、魏就可以强盛。如今这些国家都成了弱国,是因为它们的群臣官吏都专干乱国的事,而不干治国的事。这些国家混乱衰弱了,又都丢掉国法去营私舞弊,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混乱衰弱只会加剧。

所以当今之时,能除私欲趋国法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行国法的,就会兵强而敌弱。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加在群臣头上,君主就不会被狡诈虚伪所欺骗;明察得失有衡量标准的,用来判断远方事情,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所欺骗。现在若按声誉选用人才,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联络勾结;若凭朋党关系举用官吏,臣民就会营求交结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不称职的,国家就会混乱。凭好名声行赏,凭坏名声处罚,那么好赏恶罚的人,就会弃公务,行私术,紧密勾结来互相包庇利用。

忘记君主在外搞私人交情,引进他的同党,那么这些人为君主出力就少了。交情广,党羽多,内外结成死党,即使犯了大罪,为他掩饰的人却很多。所以忠臣无罪却遭难而死,奸臣无功却安然得利。忠臣遭难而死,并不因为有罪,他们就会隐退;奸臣安然得利并不凭功,他们就会进用。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

有度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有度全文翻译

原文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厘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 *** 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

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戚,无私贤哲之臣,无私 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感。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

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外使诸候,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

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

"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

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

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译文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楚庄王并吞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

燕昭襄王把黄河作为国界,把蓟城作为国都,外围有涿和方城,攻破齐国,平定中山,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昭襄王灭了他国,燕也就衰弱了。魏安厘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取河东地,全部攻占陶、卫领土;对齐用兵,占领平陆;攻韩,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边;眼阳交战,楚军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战,楚军败;魏军遍布天下,威振于中原各。

2. 百度翻译文言文怎么用

第一步:

下载“手机百度翻译”软件,打开百度翻译软件,在源语言一栏中点击选择“文言文”,在翻译语言一栏中点击选择“中文”。

第二步:

在翻译框中,输入你所需要翻译的文言文,翻译软件就会自动给你翻译出中文来了。翻译效果还不错的。点击中间的“转换”按钮,还可以快速转为中文翻译文言文了。

3.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一:度dù

1、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

《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译文:已经买到鞋子了,才说:“我忘记带鞋码了”

2、限度。

《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译文:生产是有季节的 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

3、制度;法度。

《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译文: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气度;度量。

《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气度。

5、计划;打算。

《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文: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渡过;越过。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

7、次;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二:度duó

1、量(长短)。

《郑人买履》:“自度其足而置其座。”(译文: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2、计算;估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

3、砍伐。

《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

译文:山上有木材,工匠就砍伐而制成器具。

4. 【求凡事皆有度的阅读答案】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 ***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一l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 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入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 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 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 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1.请选出下列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 ) (2分)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2.段②中的画波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2分)3.段⑦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2分)4.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3分)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仿句:有人认为 ___________生智慧.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争的事实. 5.《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这类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段中的例子). (3分)参考答案:1.B解析:既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又要理解各选项词语的意思.、把主旨和选项对应、比照,就能得出答案.拳文主旨:强调要有度,但不能过度.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2.承上启下 解析:画波浪线句是一个过渡句,它把上下文连接起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道理论证 解析:道理论证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其作用是: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画线句中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选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4.(示例)交流人的智慧在交流中会得到升华 经常交流会使人更聪明.5.示例①:范进中举后因喜极过度而生悲.示例②:炒菜放入食盐时,如果不适度,就会让食者感到不适或难受.示例③:在自然界中,雨水太多.会造成洪涝;雨水太少,会导致干旱.解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是那些做过了头,带来不好的结果的事情.所举事例要与本文的中心论点一致,论证效果好即可.。

5. 度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①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②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③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⑥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

⑦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duó

①量(长短)。《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度其足而置其座。”

②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度不得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③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

6. 度在文言文念duo时翻译

度念 duó时,文言文与现代白话的解释基本相同,表示丈量、计算、推测。如:

《史记·项羽本纪》: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

《诗·小雅·巧言》: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揣测

《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丈量

《礼记·王制》:度地居民。释文:“量也。”

《礼记·少仪》:不度民械。释文:“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丈量

文言文度的翻译

1. 文言文有度全文翻译

原文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厘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 *** 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

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戚,无私贤哲之臣,无私 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感。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

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外使诸候,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

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

"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

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

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译文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楚庄王并吞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

燕昭襄王把黄河作为国界,把蓟城作为国都,外围有涿和方城,攻破齐国,平定中山,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昭襄王灭了他国,燕也就衰弱了。魏安厘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取河东地,全部攻占陶、卫领土;对齐用兵,占领平陆;攻韩,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边;眼阳交战,楚军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战,楚军败;魏军遍布天下,威振于中原各。

2.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度"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一:度dù

1、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

《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译文:已经买到鞋子了,才说:“我忘记带鞋码了”

2、限度。

《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译文:生产是有季节的 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

3、制度;法度。

《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译文: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气度;度量。

《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气度。

5、计划;打算。

《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文: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渡过;越过。

《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

7、次;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二:度duó

1、量(长短)。

《郑人买履》:“自度其足而置其座。”(译文: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2、计算;估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

3、砍伐。

《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

译文:山上有木材,工匠就砍伐而制成器具。

3. 度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①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②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③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⑤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⑥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

⑦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duó

①量(长短)。《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度其足而置其座。”

②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度不得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③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

4. 【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它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脚的尺寸.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 求文言文《仁者为天下度》的翻译

你好

【原文】

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

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

【翻译】

现在的孝子为双亲谋划,将怎么样呢?即是:双亲贫穷,就设法使他们富裕;人数少了,就设法使其增加;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谋不足知,然后才罢了的。但没有人敢于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双亲办事的。像上面这三件事,孝子为双亲打算,已经如此了。

即使仁者为天下谋划,也像这样。即是:天下贫穷,就设法使之富足;人民稀少,就设法使之增多;人多混乱,就设法治理。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也有力量不足、财用不够、智力不足知,然后才罢了的。但没有人敢舍弃余力、隐藏智谋、遗留财利,而不为天下办事的。像上面这三件事,仁者为天下谋划,已经如此了。

6. 文言文"为"的翻译

1)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先使一说自为(为:作,写)一说

7. 文言文的翻译

买椟还珠

mǎi dú huán zhū

解 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盛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木匣中的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出 处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①,熏以桂椒②,缀以殊玉③,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⑤。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⑥。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⑦。——《韩非子》

[注释]

①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②桂椒——香料。

③缀(zhuì)——点缀。

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⑥椟(dú)——小盒。还——退回。

⑦鬻(yù)——卖。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 例 邹韬奋《萍踪寄语》:“当然,以我的浅陋的眼光,恐怕'~',没有什么好报告。”

近义词 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 去粗取精

典 故: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提示]: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亭来。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q3dl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