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学前教育

> 教育“双减”:疗效还在观察中

教育“双减”:疗效还在观察中

教育领域“双减”政策出台后,有的家长长舒一口气,也有很多家长有些手足无措,一些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现实问题还没有完全明晰。这也说明,教育市场中学科类培训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家长对于政策的急转弯反应不过来也是客观现实。

教育“双减”:疗效还在观察中

就在政策出台不到一周,一二线城市中,招募全科住家家教、长期家教的“英雄帖”在社交媒体上四散开来,一年“30万元起”的聘用高薪,让围观的普通工薪阶层惊叹不已:“我们还在犹豫要不要继续补课,有钱人已经把补课老师请回家一对一授课了。”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回归教育本质”,为内卷旋涡中的学生与家长松绑、减负。“辅导班停了,请不起的家教又来了”,家长开始担心,一旦教育资源变成了根据家境流动,有钱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垄断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种担心与过去反对校外培训的理由如出一辙。此前的观点认为,当孩子们面对大学统一录取考试时,部分因家庭贫困无法参与补习的孩子失去竞争力,甚至可能会因为没有机会获得良好教育,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剧社会的不平等。

此次“双减”政策要求取缔补习班,就是要从源头整治问题,重塑教育生态系统,抹平教育差距。从现实来看,校外培训未能禁绝,只是在政策“红线”划定区域以外,由多变少、由明转暗了。一些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校外培训从公开转为私下交易,很有可能造成价格扭曲,滋生黑市、黑中介,带来新的风险。

眼下,“双减”政策执行细则尚未落定,各地在政策落实中走形、变样的现象已经有所显现。比如,有的“鸡娃”家长在所在地无法补课,就组团赶赴异地补课;有的培训机构做不了学科培训,竟然摇身一变搞起培训家长的课程来“曲线救国”;有的地方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纳入扫黑除恶专项考核......

政策传导总有扩大效应,松一点就可能松很多,紧一点就可能卡脖子。有人认为,强迫学校不补课、培训机构不上课,无法抹平教育差距,也不能真正达到减负目的。有人认为,不是政策不给力,而是落实不到位。有人认为,只要中高考制度不变,该补的课还得补,该上的课还得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但只要是教育问题,各方都“想说话”“有话说”。

教育问题无比复杂,与之相关的任何一个变量,都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牵一发动全身。教育问题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会有所表现,同样,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也有相应的映射。很多问题,与教育相关,却不是一个教育问题,或者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为什么中国学生负担这么重,家长负担这么重,校长老师负担也这么重?这个问题必然与教育相关,但又不完全是一个教育问题。

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在既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下,找不到工作往往意味着你的基本生活会出问题,这就决定了老百姓必须通过教育来竞争饭碗。

“减负”要减学生、减家长、减校长的课业负担,但也要减掉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的思维推进更完善的社保体系支撑,还需要在中观层面对社会各阶层利益进行动态平衡调整,打破阶层固化和社会自由流动的板结。所以,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往往来自整个社会的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竞争公平。

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提醒我们,教育是一个复杂问题,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配套政策落地以及执行效果仍需要观察。

本文转自【《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9期】;




教育双减是什么内容

双减(double reduction)[1]是指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央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双减”督导,“双减”督导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

“双减”(double reduction)就是政府针对内卷出台的政策,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要在学校里,德智体全面发展,使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不能让资本操作教育。“双减”来了,孩子课业压力小了,小伙伴们不用再比拼谁上的课外班多、课外班有名,孩子们有更多时间锻炼玩耍了,天性得到释放。可还是有家长觉得天塌了,花钱把自己孩子培养成学霸,现在却被剥夺了靠多刷题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更多家长觉得天亮了,终于不那么累了,可以护住自己的钱包,不受教育商业化忽悠了。

双减政策指的是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双减”政策是指减少家庭作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双减”政策具体指的是全面减少孩子的家庭作业负担,同时减少课外培训的负担。通俗的含义是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大规模对其训练会直接影响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阻碍教育公平,挤压正常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的学校,以及偏离教育“维护道德、培养人才”的政策。当然,这是重大事件中的一件大事。它涉及培养德、智、体、美、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理解和思考。

所谓治本治校,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坚持尽可能多地坚持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重返校园。通过“吃得好”和“吃得好”,我们可以从源头上遏制对校外培训的需求。系统治理。“双减”要取得成效,不仅要注重作业和校外培训,还要安排加强校外服务,减轻考试压力,提高评价质量,营造良好环境。要系统地、全链地推广。综合治理。“双减”工作建立了专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统筹规划,形成合力,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依法治国。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精神,在法律框架内制定政策,确保有法律可以遵守和依法治理。

这些重大治理理念在《意见》中得到充分体现,为“双减”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意见还设定了“双减”的总体目标:在校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作业将更加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将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更好,重返学校。在校外培训方面,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基本消除各类学科校外培训的混乱,逐步降低校外培训热度。

在工作进度方面,学生沉重的家庭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的能源负担在1年内得到有效缓解,各类负担在3年内得到显著缓解。实际上,双减政策是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管理的五个方面包括手机、睡眠、阅读、家庭作业和身体健康。

双减具体是什么内容

双减,就是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在“双减”政策出台后,教育行政部门便要求各地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课后三点半孩子放学无人照看的问题,把孩子留在学校,由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延时服务教育,对小学生进行课后延时服务两小时,对初中学生进行晚自习服务,使学生不再到校外培训、托管机构参加培训服务,从而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具体举措有:

一、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1、老师只能在课内布置作业,要求全批全改。不得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的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这条举措不但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将家长从辅导作业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2、控制作业总量。要求跟原来的一样,没有新变化。小学三至六年级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的书面作业。

3、加强作业设计指导,要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分层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自己批改作业。

4、用好课余时间。对家长提出了具体要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不允许补课了,孩子的空余时间怎么安排?家长上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不一致,“三点半难题”如何解决?课后服务正是针对家长这两个痛苦要求推出的解决方案。

1、课后延时服务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体育锻炼,第二个阶段是课业辅导和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时间上也弹性安排,满足学生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

2、丰富服务内容,课后服务时间不讲授新课,提供菜单式服务项目,学生可以自愿选择。

3、多渠道引入校内外优质资源,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优秀教师承担,也可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充分利用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4、做强做优线上学习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双师课堂,将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向学生开放。将这些名师的优课放在线上,免费供学生学习,岂不是更好?

三、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

1、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硬件均衡的基础上,实施教师区域内定期流动制度。这样,城乡之间、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就会缩小。

2、不办重点班、实验班,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办重点班和实验班,优质师资肯定要倾斜,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按考试成绩排名,是加重学生作业负担的根源之一。这两个变化,也可以说是回应了家长的关切。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方面的内容比较专业,不多讲。总之是要求教师要上好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标签: 双减 疗效 教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xue/v4yd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