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学前教育

>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全文翻译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全文翻译

况钟当任太守时,府衙遭遇火灾,所有文书都被销毁,造成火灾的是一名小吏。火被扑灭后,况钟坐在瓦砾堆中,命令其他人痛打那位失职小吏一百鞭子,随后喝令小吏回家去。小吏离去后,况钟就连忙上奏,肚子承担火灾造成的损失,对那名小吏却只字未提。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全文翻译

当初那名小吏料想自己是死定了,况钟曾叹气的说:“这本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奏表呈上后,皇帝只下令裁减俸禄,况公对待一名小吏尚且如此,所以虽然行事威严,但从未招致民怨,如果换成现在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过失,尚且还想将过失推诿别人,更何况是替人受过呢,况公的人品非普通人所能及啊!

原文: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守当火焚,一吏何足当哉。出自何处?

释义:这本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出处:明·冯梦龙《智囊》

原文(节选):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翻译: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

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

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托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扩展资料

本文节选自《智囊》,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冯梦龙所编纂书,注重实用。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到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为书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这使得冯梦龙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近代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业的特色。在《智囊》一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清·梁启超《谭嗣同》原文: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

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

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故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

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白话释义:

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颁布后,谭君由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保荐,被皇帝宣召。碰上他这时生着大病不能上路,直到七月间带病进见皇帝。

召见时,他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光绪破格提升他为有四品卿衔头的军机章京,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称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的几人,犹如唐宋时代的“参知政事”,实际上是宰相的职位。光绪本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是害怕西大后,不敢按自己的想法办。几个月来,光绪有询问的事,就让总理衙门传达旨意康有为有向上报告的事,就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信里了。

自从“四卿”进入军机处,这以后光绪同康有为之间的意见开始能够稍稍通达,决心要实行大的改革了。然而西太后及奸臣也就忌恨更厉害了,不到十天,政变就发生了。

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

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指令谭君起草诏书,先派太监拿出历朝皇帝的遗训给他,(大监)转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先例,叫他查出引入诏谕中,因为皇上将在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谭君退朝回来,就告知同事说“我现在才知道皇上真的没有权了。”

到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皇上拟开懋勤殿的事情了,以为今天诏谕将要下达,可是终于没有下达,于是大家越发知道西大后与皇上已互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扬锐,接着交给他一份“衣带诏”,上面有“我的帝位几乎不能保住,命令康有为与‘四卿’和其他同志从速设法营救”的话。谭君和康有为棒着“衣带诏”大哭。

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时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是力主变法的。

于是谭君向皇上密奏。用优厚的待遇去联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救助,话说得很激昂痛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初二日,又再一次召见他。

初三日晚上,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直接了当地问袁世凯:“你认为皇上是怎样的一个人?”袁世凯说:“是一代少有的好皇帝!”谭君又问:“天津阅兵的阴谋,您知道吗?”袁世凯说:“是的,本已听到了一些传闻。”

谭君就直截了当地拿出皇上的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今天可以援救我们的圣主的人,只有您了。您如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说“如果不愿救,就请到颐和园控告我,把我杀掉,你可以凭这‘功劳’得到富贵呀!”

袁世凯正色厉声说:“您把我袁某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事奉的君主,我同您一样,都受到特殊的恩宠,救护的责任,不只是您一个人的。如有什么指教,我当然愿意听从。”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天津阅兵一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三军,都受荣禄指挥调遣,荣禄将会依仗你们的兵力来进行废黜皇上的大事。

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

袁世凯说:“如果皇上在阅兵时急速跑入我的军营,传布号令诛讨奸贼,那么我一定能随同诸位,竭尽死力来补救。”谭君又说:“荣禄待您一向优厚,您将怎样对待他呢?”袁世凯笑笑,却不说一句话。

他的一位幕僚说道:“荣贼并不是真的推心置腹对待我们慰帅。过去,某公曾想增加慰帅兵员,荣贼说:‘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原来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

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

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谭于是说:“荣禄本来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

袁世凯立即装出一副怒容,瞪视谭君说:“如果皇上在我军营,那么,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罢了。”于是两人共同商谈了救皇上的措施。袁世凯说:“现在军营中的枪枝弹都掌握在荣贼的手里,而且营、哨各级将官也大多是旧人。

事情很紧急了,既已定下应付的策略,那我需急速回营,更换这些将官,并设法贮备弹才行。”谭君再三嘱咐一番才告辞。当时是八月初三日夜晚三更的时候了。到初五日,袁世凯又被皇上召见,听说也奉有密诏。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谭君寓所拜访,两人对坐榻上,有所布置,忽然传来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接着听到由慈禧垂帘听政的上谕,谭君从容地对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了现在想救康先生,也无法可救了,我已经无事可做了,只是等待死期而已。

虽然这样,天下事还得明知它难做,却尽力去做到它。您试试到日本驻华使馆拜访伊藤博文,请他打电报给日本驻上海领事设法救康先生啊。”

这天晚上我就住在日本使馆避难,谭君却整天不出门在家等候逮捕。逮捕的人没来,第二天他来日本使馆同我会面,劝我到日本去,并带了他写的著作与诗文稿本几册、家信一包托付给我,说:“没有出走的人,无从谋求将来没有殉难的人,无从报答圣明的君主。

现在康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那么程婴和杵臼,月照和西乡,就让我和您分别担任这样的角色吧。”就相互拥抱告别。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就被逮捕。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志士苦劝谭君到日本避难,谭君没有接受。

再三再四的劝他,谭君说:“世界各国的变革,没有不经流血牺牲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要有人流血牺牲的话,请从我谭嗣同做起。”他终于没有出走,因此最后遭了祸难。

谭君入狱后,题了一首诗在狱中的墙壁上:“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寄以思念南海。

于八月十三日被斩于北京南城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有上万人,谭君神态慷慨没有一点改变。当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谭君叫刚毅上前说:“我有一句话!”刚毅走开不听,谭君于是从容就义。唉,多么壮烈啊!”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

从学海堂到万木草堂,是梁启超由书斋向社会跨出的重要一步。在万木草堂的学习生涯中,梁启超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和民族危难,立志为改良救国、振兴中华而奋斗,而且由于广泛涉猎中西书籍,大大地开拓了知识面,这为他今后在思想舆论界大展身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启超擅长用浅显流畅的文字来阐述重大的时事问题和深刻的道理,文章常带感情,有很强的鼓动性。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大胆抨击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大力宣扬,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连严复这样著名的学者也评价“任公文笔,原自畅遂。

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由于梁启超的参加,《时务报》的影响迅速扩大,几个月间销量即达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梁启超的名声也随之日重。

人物背景: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谭嗣同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在从北京去江苏任职的途中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后在南京候缺期间,开始创作著《仁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

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

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梅花岭记文言文原文

梅花岭记

作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选自齐鲁书社排印本《鲒埼亭文集选注》

〔清〕全祖望

梅花岭记文言文注释

1 、乙酉:顺治(清世祖福临的年号)二年(1645)的干支。

2 、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3 、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

4 、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5 、自裁:自杀。

6 、瞠目:瞪眼。

7 、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8 、执:押解。

9 、之:代词,指史可法。

10 、或曰:有人说。

11 、殒:死。

12 、已而:不久。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

13 、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

14 、审知:确实知道。

15 、恚:恨,恼羞成怒。

16 、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

17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

18 、出世:成仙。入世:还在人世。

19 、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

20 、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关中:今陕西。黄遵严:不详。粤东:今广东。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21 、翰林:官名。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22 、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弹劾他(史可程)。

23 、踵:追随。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围,情况很危急,督师扬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就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殉难,但仓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而死,谁能到时帮助我完成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应允。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象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騄、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有人说:“当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到史可法穿着青衣戴着黑帽,骑着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里。”自从有了这一说法,在长江南北两岸,都传说史可法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敌义军迅猛发展,都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好象陈胜托称项燕之名一样。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经略洪承畴过去同他有过交往,问他:“先生在军队里,可详细知道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孙公回答道:“经略从北方来,可详细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杀了他。可叹啊,那些讲神仙的奇诡荒诞的说法,说颜真卿太师因尸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脱升仙,其实并没有死他们不知道忠义是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出现?那些关于神仙的说法,正如所谓的画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遗体来说,却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岭上,同游客讲述史可法的遗言,没有一人不泪下如雨,想象当时围城的情景,这就是忠烈的面貌,仿佛可以看到一样,这是不必去追问他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更何况假托他没死的名义的那些人呢?

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自杀才得死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在北京为官之时,政党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以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业绩呢?梅花象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梅花岭记创作背景

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大举入关。当时任朝廷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次年四月,清和硕豫亲王多铎亲自率兵攻打扬州城,史可法于城陷后被俘,宁死不屈,为国捐躯,死后其衣冠葬在梅花岭上。明亡百年以后,全祖望登上梅花岭,怀着崇敬的心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记叙了史可法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歌颂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忠烈行为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用文字为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3]

梅花岭记作品鉴赏

文章先写史可法殉国的决心,接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后又写了史可法死后佚事和自己对于史可法忠烈爱国精神的无比崇敬。最后写了史可法的弟妇以死来反抗清大将逼迫的事实。文章所写内容头绪多,时间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岭一线贯穿起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夹叙夹议,使立意更加明显,语言也很简炼。

文章第一段写史可法准备赴死。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文中极其简略地突出描写史可法的行为、语言。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召集诸将表明自己“与城为殉”,宁死不做俘虏的决心。势危情急,史可法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这是因为他感到值得死,而且必须死,表现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当史德威慨然答应帮他自杀时,他一听则“喜”,要把史德威写成家谱,视为自己的儿子。文章正是用这些非同一般的行为、神态、语言等,刻划史可法的视节操胜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段记叙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动,痛哭流涕而“不能执刃”,未得死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就义。他抱定必死信念,被抓后怒视敌人,堂堂正正报出姓名,不听劝降,“大骂而死”,从正面表现了他的英勇气概第三层写史可法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冲风傲雪的崇高节操。死而求葬梅花岭,正说明了史可法高洁芳香的'坚贞品质。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文章第四段是议论,带有总结意味。以感慨语气,举颜真卿与文天祥这两个古代人物为例,说明肉体虽然会死,但精神可以不死。最后直接议论史可法之死的意义。“忠烈遗骸,不可问矣”,但“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使“百年之后”登临梅花岭者,“无不泪下如雨”,倍受感动,就象亲见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词气之间,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最后两句极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长存,不必计较于肉体的是否得到解脱。只要继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来行事。梅花岭上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无烈士骨殖,故文章亦侧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发出这一段关于肉体与精神的深刻议论。

《梅花岭记》一文章法严谨,全文紧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并按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比较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

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主题明确,感情深沉,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感染力。严酷的文网迫使作者避实就虚,巧构思,精剪裁,对史可法的战斗经过简略记述,而用大量篇幅记述其语言、行动和有关传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陪衬的方法,以塑造抗清义士的高大形象。文章叙议结合,记叙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气节,生动传神议论的文字则揭示其殉难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梅花岭记作者简介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雍正七年(1729年)贡生,乾隆元年(1736年)举荐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故里,后未出仕,专事著作。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杨修之死》原文加翻译

《杨修之死》出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白话文如下: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白话文: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

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白话文: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

白话文: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

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白话文: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白话文: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用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

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白话文:惇回答说:“主簿杨德祖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杨修轶事:

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职,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亲自来视察了。看完之后,叫人在门上题了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建成以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

明史列传第二十五的翻译

明史译文

列传第二十五

刘三吾,茶陵人。

初名如孙,以字行世。

兄长刘耕孙、刘焘孙都在元朝作官。

刘耕孙,任宁国路推官,死于长**贼难中。

刘焘孙,,作常宁州学正,在僚人反叛时被杀。

刘三吾在广西躲避战乱,行省用皇上的命令授他为静江路儒学副提举。

明朝军队攻下广西,才返归茶陵。

洪武十八年,因为茹瑺的推荐,刘三吾被召到京城,他已七十三岁了,因上奏对答称合旨意,被授官左赞善,积功升迁任翰林学士。

当时天下刚平定,典章制度缺少。

皇帝迫切希望制定礼乐制度,德高望重的老儒生纷纷去世,这时才得到刘三吾,皇上十分高兴。

全部礼仪制度及三场考试选取士人的方法多由刘三吾所修改审定。

刘三吾博学,善于写文章。

皇帝撰写《大诰》及《洪范》的注,完成之后,都命他写序。

下敕命刘三吾修撰《省躬录》、《书传会选》、《寰宇通卿等志》、《礼制集要》等书,都让刘三吾总领其事,赏赐很丰厚。

皇帝曾经说:“我曾经看到奎壁之间有黑气,现在消失了,文运恐怕要昌盛了吧。

你们应当有所著作,以称合我的心意。”皇帝写诗,有时令他跟着唱和,曾经赐给他朝鲜玳瑁笔。

刘三吾上朝参拜,皇帝命他站列在侍卫的前面。

皇帝饮宴群臣,赐予他坐在殿中。

他与汪散、朱善并称为“三老”。

不久刘三吾年纪一天比一天老,才智一天比一天衰减,往往触犯圣意,皇上对他的礼遇也渐渐轻了。

洪武二十三年,给晋世子讲授经书,吏部侍郎侯庸弹劾他怠惰职责。

降为国子博士,不久复职。

刘三吾性格豪爽,与人交往不用心计,自号坦坦翁。

到了身临大节的事情,坚定不移不能改变他的志向。

懿文太子死,皇帝驾御柬合门,召见群臣对答,恸哭。

刘三吾进言说:“皇孙是嫡派后裔,继承帝位,合乎礼制。”立太孙由此开始。

户部尚书赵勉,是刘三吾的女婿,因接受赃物获罪而死。

刘三吾引咎辞职,皇帝同意。

不久,复官为学士。

洪武三十年,偕同纪善自信蹈等人主考会试。

发榜后,泰和宋琮为第一名,北方士人没有中榜的。

于是诸生说刘三吾等人是南方人,私下偏向乡人。

皇帝发怒,命侍讲张信等人重新阅卷,不合旨意。

有人说张信等人故意拿鄙陋的试卷呈上,刘三歪等人实际嘱咐了他。

皇帝更加发怒,自信蹈等人判处死罪,刘三吾因为年老戍守边塞,宋琮也被遣发戍守边塞。

皇帝亲自赐予策问,另外选取六十一人,都是北方士人,当时称为“南北榜”,又称“春夏榜”。

建文初年,刘三吾被召回,很久以后去世。

宋琮开始任刑部检校6乡人杨士奇等显贵,宋琮没右去攀附。

宣德年问仍以检讨掌助教事,死在官任上。

涂椒,字仲鲁,婺源人。

元末与弟汪同召集众人保卫乡邑,帮助收复饶州,授任浮梁州同知,不去上任。

胡大海攻克休宁,汪散兄弟来归附,在婺源设立星源翼分院,任汪同为院判。

汪椒返回家乡。

庚子年秋天,汪同率兵争夺鄱阳,没有攻克,抛弃妻子儿女,逃亡到浙西。

幕府怀疑他,传檄汪敬入应天对质。

不久,听说汪同被张士诚所杀,就授任汪敬安庆税令。

又不久,征召为川蜀军事参赞,因为疾病辞官离去。

洪武十七年,又召见他,命令他讲《西伯戡黎》篇,授官左春坊左司直。

曾经命他续写《熏风自南来》诗以及其它应诏诗,都称合旨意。

他请求春夏停止处决死刑犯,以体现天地生物的仁德。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遇了一年,疾病发作,请假归家。

汪欲为人敦厚诚实安闲清静,不随意谈论嘻笑,等到进讲时,遇到事就说。

皇帝曾经称呼他为“善人”。

朱善,字备万,丰城人。

九岁通经史大义,能写文章。

元末兵乱,隐居山中,侍奉继母,以孝敬闻名。

洪武初年,任南昌教授。

洪武八年,廷对考中第一,授官修撰。

过了一年,当廷回答皇帝问题时有失旨意,改任典籍,放还家乡。

又召任翰林待诏。

上疏议论婚姻律说:“民间姑舅及两姨的子女,按照法律不得结婚。

仇家互相诋毁攻讦,有的已经送礼聘定又断绝关系,有的已经结婚又离婚,甚至儿女成群,有关部门逼迫夺意离异。

按照旧法律,辈分高年龄大与辈分低年幼的人结婚要禁止。

大约是认为母亲的姊妹与自己之身,是姑舅两姨的关系,不可以辈分低年幼的匹配辈分高的。

如果是姑舅两姨的子女,没有尊卑的嫌疑。

成周时期,王朝相互通婚的,不超过齐、宋、陈、杞,所以称异姓大国为伯舅,称小国为叔舅。

列国齐、宋、鲁、秦、晋也各自成为甥舅之国。

,后代,晋王、谢,唐崔、卢,潜、杨的亲睦,朱、陈之好,都是世代婚姻,亲上加亲。

温矫以舅舅的儿子娶姑姑的女儿,吕荣公夫人张氏就是他母亲申国夫人姐姐的女儿。

古人有很多都像这样,希望将此下交给群臣议论,放松禁令。”皇帝同意了。

洪武十八年,提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曾经讲《家人卦》、《心箴》,皇帝十分高兴。

不久,请求告老还乡。

去世时七十二岁。

著作有《诗经解颐》、《史辑》传于后世。

正德年间,谧号文恪。

安然,祥符人,迁居颖州。

元朝末年以左丞身份守卫莱州。

明朝军队攻下山东,他率兵众归附。

累积功劳升官至山东参政。

安抚流民,剩余的俸禄全都给公家使用,皇帝听说了赞赏他。

洪武二年,召为工部尚书,出京任河南参政,历任浙江布政使,入京任御史台右大夫。

洪武十三年,改任左中丞,因事获罪免职。

不久,召为四辅官。

在此之前,胡惟庸谋反被诛杀,皇帝因历代丞相多专权,于是废除中书省,将其职权分给六部。

不久又考虑到议论思考机密事不可无人,于是设立四辅官,以四季作为称号,诏令天下推举贤才。

户部尚书范敏推荐年高望重的老儒王本、杜佑、龚斅、杜斅、趟民望、昊源等人。

召到京后,于太庙祭告,任王本、杜佑、龚斅为春官,杜斅、赵民望、昊源焉夏官,‘。

秋、冬官缺,命令王本等人代理。

位居都督之下,多次赐敕训谕,隆重地用坐而议论的礼节,命令协助参赞政事,平均调和四季。

恰逢立冬,北风逐渐酿成寒冷的天气。

皇帝认为顺冬令,是王本等人的功劳,赐敕命嘉奖勉励。

又将一月分为三旬,各有人主管,以下雨晴天的时间是否准确,来检验他们是否称职。

刑官判定案件,四辅以及谏院核对并奏报执行,对判案有疑问,四辅官封还驳正。

遇了不久,龚斅等四人相继退休,召安然代任。

王本后来因事获罪被杀。

众人都是老儒,出身于农家,淳朴而无其它特长。

只有安然长时间任京官和地方官,阅历丰富,通晓各种事务,皇帝对他特别垂爱关注。

洪武十四年人月去世。

皇帝想到安然归顺的真诚,亲自写文章祭祀他。

继安然任四辅官的,是李干、何显周。

李干出任知府,杜佑、何显周都罢官而去,于是此官职废除不再设立。

玉本不详其籍贯。

杜佑,安邑人。

曾三次主持布政司乡试,被称选得人才。

龚斅,铅山人。

因品行德义为乡人尊重。

退休后,又起用焉国子司业,曾任祭酒。

因放诸生假却不上奏而获罪,免职。

杜斅,字致道,壶关人。

元乡试考中第一名,历任台州学正。

归家教学,通晓《易》、备》、《书》三经。

昊源,莆田人。

也两次被征为国子司业,死于任上。

趟民望,藁城人。

李干,绛州人。

何显周,内黄人。

昊伯宗,名佑,以字行世,金溪人。

洪武四年,廷试考中第一名。

当时正值刚刚开科,皇帝亲自定题策问,得到昊伯宗,非常高兴,赐予冠带袍笏,授任礼部员外郎,参预修《大明日历》。

胡惟庸专权,想要人归附自己,昊伯宗不因他改变志向。

胡惟庸恨他,他因事获罪贬谪居凤阳。

他上书议论时政,顺势说胡惟庸专权恣意不守法,不应让他独自掌权,长久了必然成为国家祸患。

言辞很恳切。

皇帝得到奏报后召他回京,赐予衣服钱钞。

奉命出使安南,称合旨意。

任国子助教,命他在东宫进讲,首先陈说端正内心真诚心意之说。

改任翰林典籍。

皇帝制了十道题命令他作诗,他拿笔就写好了,言词旨意高雅纯正,赐予织金锦衣。

授任太常司丞,他推辞不上任。

改任园子司业,又推辞。

触犯圣意,贬为金县教谕。

没有到任,召回任翰林检讨。

洪武十五年,升武英殿大学士。

第二年冬天,因弟昊仲实任三河知县,荐举人情况不实而获罪,狱词连累到昊伯宗,降为翰林检讨。

呈伯宗为人温和厚道,然而内心刚强,不随意违心阿谀,所以屡次受挫。

过了一年,死在任上。

昊伯宗中进士时,考试官是宋濂、鲍恂。

鲍恂,字仲孚,崇德人。

跟从临川昊澄学《易》,爱好古文,极力施行,-写了《太易传义》,学者称赞他。

霾至至年问,被推荐授为温州路学正。

不久召入翰林,不上任。

洪武四年,开始科举取士,召为同考官。

考试完毕,辞官而去。

洪武十五年,与安吉余诠、高邮张长年、登州张绅,都因为通晓经术且老成,被礼部主事刘庸所推荐,召到京城。

鲍恂八十多岁,张长年、余诠也遇了七十,赐命坐着备顾问。

第二天一并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都因老病坚决推辞,于是放他们回去。

张绅后到,任为鄂县教谕,不久召为右愈都御史,最终官任浙江左布政使。

第二年以老儒身份被征召的人,叫全思诚,字希贤,上海人,也被授为文华殿大学士。

第二年又请求退休,赐敕命让他退休。

昊伯宗出使安南时,以名气品德被交人所尊重。

此后,襄阳任亨泰也考中洪武二十一年进士第一名,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安南,交人以此为荣。

前后出使安南的人,并称昊、任。

任亨泰任礼部尚书时,日照人江伯儿因母亲病重,杀了他三岁的儿子祭祀岱岳。

有关部门报告了此事。

皇帝因他灭绝伦理而发怒,杖打一百下,戍守海南,就命任亨泰制定表彰孝敬德行的条例。

任亨泰议论说:“作儿子侍奉双亲,居则致以敬意,养则使其欢乐,有病则谨慎地给予医药。

卧冰割股不是常法。

割股不止,就割肝,割肝不止,以至于杀害儿子,违背道义,伤害生命,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毁败宗族,断绝后嗣,尤为大大的不孝,应该严加处理惩戒训论。

倘若愚昧无知,也听任他的所作所为,不在表彰的行列。”下诏说“可以”。

第二年,议论秦王丧礼,于是制定世子袭任爵位的礼节。

恰逢讨伐龙州赵宗寿,命他偕同御史严震直出使安南,训谕谨慎地守卫边塞,不要接纳逃窜的人。

当时皇帝以为安南篡权弑父,断绝它的贡使。

安南这时听说下诏使者到了,震恐。

任亨泰写书信,讲述朝廷用兵的绿故来安慰它,交人大喜。

出使返回,因为私自买蛮人作仆人,降为御史。

不久,思明土官与安南争夺地界,言词又连累到任亨泰,获罪免官。

昊沉,字浚仲,兰溪人。

元国子博士昊师道的儿子,以学识品行闻名。

太祖攻下婺州,召见昊沉以及同郡许元、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昊履、孙履、张起敬,在宫禁之中相聚进食,每天令二人进讲经史。

过后,任命昊沉为郡学训导。

洪武初年,郡推举昊沉焉儒士,误上报其名为信仲,授官为翰林院待制。

昊沉对修撰王厘说:“名字错误不更改,这是欺骗。”将要告诉朝廷。

王厘说这恐怕要触犯皇上发怒。

昊沉不听从,上文书请求改正。

皇帝高兴地说:“真是诚实人。”于是优待他,召他侍从左右。

因事降为编修。

给事中郑相同说:“按旧例有事奏报束宫,只有束宫的属官称臣,朝臣则不用。

现在全都称臣,不合礼法。”昊沉反驳说:“束宫,是国家的重要根本。

尊重束宫,就是尊重主上。

郑相同所说不对。”皇帝听从了。

不久因回答皇帝问题不合旨意,降为翰林院典籍。

不久,提拔为束阁大学士。

当初,皇帝对昊沉说:“圣贤立教化有三点:一叫敬天,二叫忠君,三叫孝亲。

都散见于经卷,不容易领会要领,你们按这三方面编辑经书中的文字。”至此书编成,赐名为《精诚录》,命令昊沉撰写序。

遇了一年,降为翰林侍书,改任国子博士,因年老归乡。

昊沉曾写论辩文,说孔子封王不合礼法。

后来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都沿用他的说法。

到嘉靖九年,改定祀典,改称孔子是“至圣先师”,实际上是从昊沉开始提出的。

桂彦良,名德傅,以字行世,慈溪人。

元时为乡贡进士,任平江路学教授,罢官归家。

张士诚、方国珍都征召他,不上任。

洪武六年,征召到公交车,授任太子正字。

皇帝曾拿出自己写的诗文,桂彦良靠近御座前朗诵,声音响彻殿钋。

左右惊讶,皇帝赞赏他的朴直。

当时选国子生蒋学等人任给事中,举人张唯等人任编修,在文华堂修习学业。

命桂彦良及宋濂、孔克表作他们的老师。

皇上曾经在闲暇时询问问题,桂彦良必定以正直之言对答。

皇帝常常称赞说好,并将他的话书写公布于便殿。

洪武七年冬至,词臣撰写南郊祝文时用“予”“我”字。

皇帝以为不敬。

桂彦良说:“成汤祭祀上帝时说‘予小子履,,武王祭祀文王的诗中说‘我将我享’,古代有这种说法。”皇帝脸色转为和悦说:“太子正字这样说是对的。”当时御史台备文定案,命令词臣复查判定的案件。

桂彦良所判释放了数十人。

升晋王府右傅。

皇帝亲自作文章赏赐他。

桂彦良入宫谢恩。

皇帝说:“江南大儒,只有您一个人。”桂彦良回答说:“臣不如宋濂、刘基。”皇帝说:“宋濂,只是文人。

刘基为人严峻而心胸狭窄,不如您。”桂彦良到晋,制作《格心图》献给王。

后来更改王府官制,改任左长史。

上京城朝见,上太平十二策。

皇帝说:“桂彦良所陈述的,通达事理,有助于治国之道。

世人说儒者泥古不通晓世事,像桂彦良可称得上是通儒了。”洪武十八年请求退休,遏了二年去世。

驴朝初年,特别重视师傅官职。

命令宋濂教导太子后,而诸王的师傅也谨慎选择。

桂彦良与陈南宾等人都是宿儒老先生,而李希颜与驸马都尉胡觐作徐宗实的师傅,尤其以严格使人敬畏。

李希颜,字愚庵,郊人。

隐居不做官。

太祖用手书征召他,到京城,作诸王的师傅,规范严峻。

诸王有不服从他管教的,有时击打额头。

皇帝抚摸王子之额而对他发怒。

高皇后说:“哪有用圣人之道教育我们的儿子,反而对别人生气的呢?”太祖怒气舒解,授李希颜为左春坊右赞善。

诸王到藩国后,李希颜返回过去隐居之地。

乡村中宴饮集会时,他常穿红色官服戴斗笠前往。

客人问原因,他笑着说:“斗笠本来质朴,徘袍是国君赐予的。”徐宗实,名星,以字行世,黄岩人。

少年时颖悟,勤于学习。

洪武年间,被推荐,授任铜陵簿。

请求告假迎接尊亲来供养,触犯帝意,贬谪戍守淮阴驿。

恰逢束川侯胡海的儿子胡观入选驸马,皇帝替胡观选择老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就以此职授徐宗实。

宦官援引别府的规定,将驸马的位子设置在中堂向南,而将老师的席位设置在西面阶上向东。

徐宗寅手拉着驸骂的座位放在下位,然后让附马坐下给他讲书。

左右的人大惊,面面相观。

皇帝听说了赞赏他,召见徐宗实多次慰劳。

洪武末年,授官苏州通判,上奏要求发放官粟二十万石救活饥民。

春天水暴涨侵蚀大堤,他倡议修筑。

昊人都感到很便利。

请求表彰元朝节妇王氏,礼部以为是前朝的事不应当允许。

徐宗实说:“武王给比干墓培土,难道不是前朝事吗?”于是节妇得以旌表。

建文二年,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

因事获罪贬官,不久复职。

燕吴起事紧急,让两浙招募勇士。

成祖即位,上疏请求归乡。

遇了两年,因事被逮捕,在路上死去。

陈南宾,名光裕,以字行世,茶陵人。

元末任全州学正。

洪武三年,聘请到都城,授任无棣丞,历任胶州同知,所到之处用经术来治理。

召为国子助教。

曾入见皇帝,讲《洪范》九畴。

皇帝大喜,将他的姓名书写在殿柱上。

后来皇帝注《洪范》,多采用他的说法。

提拔为蜀府长史。

蜀献王好学,尊重礼待特别周到,造安车赏赐他。

并为他建造房屋,取名“安老堂”。

洪武二十九年,与方孝孺同为四川考试官。

诗文清新刚劲有法度。

八十岁去世。

其后诸王府长史刘淳、董子庄、趟季通、杨黼、金实、萧用道、宋子环等人,都有名气。

刘淳,南阳人。

洪武末年,任原武训导,周王聘为世子的老师。

不久奏于朝廷,补焉右长史,来匡正辅佐王。

端礼门槐树盛夏枯萎了。

刘淳陈说灾祸的应验进言劝诫。

王听从他的话修身反省,枯枝又繁盛了。

王表彰槐树为“撼忠”。

‘退休十多年后去世,年龄九十七岁。

董子庄,名琰,以字行世,江西乐安人。

有学问品行。

洪武年间,以学官身份升迁为茂名县知县。

永乐时,由园子司业出任赵王府右长史,遇事则及时匡正。

王多遇错,皇帝就责怪长史。

董子庄敢于劝谏,所以赵王能够芜遇错。

洪武十八年春,应当陪祀国社,早起,衣冠整齐,端坐而去世。

赵季通,字师道,天台人。

也由教官历任永丰、龙溪知县,参与修撰《太祖实录》,多次升任至司业。

出外任赵王府左长史,与董子庄同心辅佐教导趟王,藩王府贤良僚属首先要数赵季通、董子庄。

杨黼,吉水人。

官任御史。

仁宗即位,上疏讲了十件事。

提升为卫王府右长史,尽心议论国事兴衰,不曾乱取一钱。

宣德初年,去世。

金实,开化人。

永乐初年,上书谈论治国之道。

皇帝赞赏他。

他又因对策称合旨意,授任翰林典籍。

参与修撰《太祖寅录》、《永乐大典》,选拔为束官讲官,历任左春坊左司直。

仁宗即位,授官卫府左长史。

正统初年,去世。

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品行德义都很敦厚,阅读经史,每天规定一定进度,到老不停止。

萧用道,泰和人。

建文年间,推举他焉怀才抱德,赴朝廷考试文章。

提拔为靖江王府长史,召入翰林,修撰《类要》。

燕兵渡过淮河,与周是修同时上书,指责掌权的人。

永乐时期,参预修撰《太祖实录》,改任右长史,跟从王到桂林藩王府。

曾对王陈说八件事,这八件事是:行动谨慎,减少嗜好欲望,勤于学问,培养德性,减轻鞭扑的刑罚,不要侵夺下人的利益,常接待王府僚臣以了解下情,选择谨慎厚道的人以备差遣。

又作《端礼》、《体仁》、《遵义》、《广智》四门箴言献给王。

遇了很久,因病请求归乡。

成祖生气,贬为宣府鹞儿岭巡检,去世。

他的儿子萧晅,由造士任官湖广左布政使。

天顺四年,推举为治行卓异,授官礼部尚书。

当初,两京尚书缺员,多用布政使担任。

自萧晅之后,就没有人由布政使拜任尚书。

萧晅为人持重敦厚谦逊沉静,但不善应答皇帝提间,调南京任官,去世。

宋子环,庐陵人。

由庶吉士历任考功郎中。

跟从师逵在湖广采木,因为宽厚得众人心。

仁宗即位,授官梁府右长史,改任越府右长史。

为人平易和悦,淡泊世事,所到之处有贤能的名声。

宣德年间,死在任上。

自此以后,王府官不再是清正之辈,于是没有值得记载的人了。

宋讷,字仲敏,滑人。

父亲宋寿卿,元时任侍御史。

宋讷性格持重,学问渊博。

至正年间,考中进士,任盐山尹,弃官归家。

洪武二年,征儒士十八人编写《礼》、《乐》等书,宋讷参与其事。

事情完成后,不任官而归。

很久以后,由于四辅官杜斅的推荐,授任国子助教,以讲经被学者推崇。

十五年,破格提拔为翰林学士,命令撰写《宣圣庙碑》。

称合旨意,赏赐丰厚。

改任文渊阁大学士。

曾因寒冷靠近火,烧到胁下衣服,烧到皮肤才发觉。

皇帝作文章警示他。

不久,升任祭酒,当时功臣子弟都去学习,以及岁贡士曾有数千人。

宋讷为他们严格制定学规,终日端坐讲解不虚度光阴,夜里常常住宿在学舍。

洪武十八年,又开进士科,取士四百七十多人,由太学出来的占了三分之二。

再次策试士人,也如此。

皇帝大焉喜悦,作文词褒扬。

助教金文征等人恨宋讷,向吏部尚书余忾诬陷他,下文书命令他退休。

宋讷面见皇帝辞官。

皇帝惊讶地问了情况,大怒,诛杀余忾、金文征等人,留任宋讷原职。

宋讷曾有病,皇帝说:“宋讷有长寿骨,不要担忧。”不久病愈。

皇帝让昼工窥视宋讷并画他的像,正身而坐面有怒色。

第二天入朝奏对,皇帝问他昨天为何发怒。

宋讷惊恐地对答:“诸生有人走路仆倒,打碎了茶器。

臣惭愧有失教导,所以自我责备。

而且陛下从何处得知的呢?”皇帝拿出图像。

宋讷叩头谢恩。

长子宋麟,考中进士,提拔焉御史,出京外任望江主簿。

皇帝顾念宋讷年老,召回侍奉。

洪武二十三年春,宋讷病重,于是住在学舍。

宋麟请求回归私宅,宋讷叱责他说:“现在正当丁日祭祀孔子,能不敬重吗?”祭祀完毕,抬回家而去世,享年八十岁。

皇帝悼念痛惜,自撰祭文祭奠。

又派遣官员到家祭奠,并为他修治葬地。

文臣四品给予祭奠安葬的,从宋讷开始。

正德年间,谧号文恪。

宋讷曾经应诏陈说边防事务,说:“海内太平,只有沙漠尚要麻烦圣上思虑。

如果穷追远击,未免劳累糜费。

陛下为圣子神孙考虑,不过谨慎边防兵备罢了。

防备边塞在于充实兵力,充实兵力在于屯田。

汉趟充国率四万骑兵,分别屯兵于沿边九郡,而单于退兵。

陛下应在诸将中挑选有勇有谋的数人,以东西五百里为制,立法分别屯田,布置在要害处,远近相呼应,遇到敌人就作战,贼寇离去就耕田,这是长久之策。”皇帝多采用他的言论。

宋讷去世后,皇帝思念他,任他的次子宋复祖为司业,告诚诸生遵守宋讷的学规,违犯的人罪重至处死。

明开国时就重视教官,以儒生任教职,许存仁、魏观任祭酒,老成庄重谨慎。

宋讷稍晚进用,最蒙受恩遇。

与宋讷制定学规的人,有司业王嘉会、龚斅。

三个人年纪都老了,须发皓白,终日正身而坐,堂上肃静。

而张美和、聂铉、贝琼等人都是有名的儒士,在洪武时,先后任博士、助教、学录,所以诸生多有成就。

魏观的事另外记载。

玉嘉会,字原礼,嘉兴人。

因为推荐被征召,多次升迁任国子监司业。

洪武十六年,也因老请求退休,下褒奖诏书挽留他。

年八十岁去世,抚恤助丧的财物很丰厚。

—许存仁,名元,以字行世,金华许谦的儿子。

太祖平素听到许谦的名声,攻克金华,访求到许存仁,和他交谈,大为高兴,命令教授诸子。

提拔为国子博士。

曾命讲《尚书洪范》吉祥灾祸虑验的学说。

又曾问孟子的何种学说重要。

许存厂用施行王道、减轻刑罚、减少赋税来应对。

昊元年提拔为祭酒。

许存仁出入左右近十年,从考查古代礼文的事,到提拔人才,没有一件不和他议论的。

即将议论登上帝位之事时,而许存仁告老归乡。

司业刘丞直说:“主上正顺应上天,顺应民心,您应稍稍等待。”许存仁不听,果然触犯旨意。

愈事程孔昭弹劾他的隐私事情,于是被逮捕死于狱中。

张美和,名九韶,以字行世,清江人。

能写词赋。

元末年,多次被举荐却不肯去做官。

洪武三年,因被推荐任县学教谕,后来升任园子助教,改任翰林院编修。

退休归家,皇帝亲自写文章赐给他。

又与钱宰等人一并修撰《书》传,完成后,遣送回家。

壶铉,字器之,是张美和同县的人。

洪武四年,考中进士。

任广宗丞,上疏请求免除旱灾之年赋税。

任官期满入京朝见皇帝,献上《南都赋》及《洪武圣德诗》。

授官翰林院待制,改任国子助教,升任典籍,与张美和同时赐予归乡。

洪武十八年,又召来主持会试,想留用他。

他却乞求找个好地方自我奉养。

命他食用庐陵教谕俸禄,终身享用。

内容太多,你应该留个邮箱,你去搜索 元史译文明史译文 第一个网站出来就是白话史网,里面有全文翻译。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xue/n11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