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战国之前为什么叫春秋

战国之前为什么叫春秋

战国之前为什么叫春秋的答案是:春、秋有时间概念;孔子整理修订过《春秋》

战国之前为什么叫春秋

尽管古人的自然知识有限,但根据粮食和植物的生长规律,他们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于没有什么比温饱更重要的古代人来说,春和秋就变成了很重要的时间概念。商朝和西周前期甚至把一年就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并渐渐演化成说“春”或“秋”,都是在说“年”,代指“一年”的意思。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不是说一天不见就像隔了三个秋天不见了一样,而是指多(三有多的意思)年不见;“一卧东山三十春”,也不是说在东山睡了三十个春天,而是指睡了很多(三有多的意思)年。又因为“春”和“秋”很重要,古人就常常在这两个季节干些重要的大事,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他们比较喜欢在春天和秋天祭祀、打仗。

《礼记·王制》说: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秋曰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虽然每个季节都有祭祀,但一般都是在春天和秋天,夏商春天举行的祭祀一般是“礿祭”,周朝是“禘祭”,秋天叫做“尝祭”,前面两个都是对祖先的大祭,后面那个是品尝粮食的祭祀。至于打仗,商周的君王一直都提倡“冬夏不兴兵”,这是从马的角度来看的,冬天的时候马跑不动,脚容易打滑,夏天的时候马又容易缺水,走不了多远。所以一直都在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打仗。春天的时候打仗可以干扰敌国播种,让他们当年颗粒无收,秋天的时候打仗可以抢夺敌国的粮食,同样让对方颗粒无收,特别损。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很后面,直到这些问题都被技术征服之后。

既然很多大事都在春、秋两季发生,那记录的时候也多半会发现很多事情都发生在春、秋两季。即便鲁国的史官是按年、季、月、日记录春、夏、秋、冬四季的历史,但发生大事的时间还是春、秋。像隐公元年,春天会盟,秋天7月来使,8月会盟;隐公七年,春天社交,秋天打仗......当然也有不少是事情是秋冬突然发生的,但国家自己会主观选择在春秋进行,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即便孔子因为“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修订这部编年史,还是一样的感受——大家都更喜欢在春天的时候搞事情,其它的时间休养生息,所以这部编年就被确定为“春秋”二字。加上孔子的《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鲁国242年间发生的事情。就有人突然发现它的起止时间,刚好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这一转折点,到公元前476年这一点时间点,总共295年相吻合。所以就有史学家都把这段时间叫做是春秋。把这一时期划分为“春秋”,由于孔子的声望,大家也没有太多的意见,之后左丘明注解也是《春秋左氏传》。而且孔子写《春秋》时的写作手法,一度得到推崇,诞生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也就加深了大家对于春秋的认知。

春秋和战国的本质区别是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春秋时候诸侯国内以封地为界,战国时期则把封地全部变成郡县,建立了集权统治。春秋和战国在军事、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另外在对周王室的态度上也发生了转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对周王还心存敬畏,还不敢称王。到了战国,各大诸侯纷纷称王,对待周天子也不再尊重,不服从周王室的任何命令

除此之外,在军事上,春秋尚且还有100多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只剩下了战国七雄争霸。在经济上,春秋时期是宗族一起劳作,而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和牛耕,小农经济迅速崛起。

标签: 战国 春秋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k8m0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