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天人感应是谁提出的

天人感应是谁提出的

董仲舒。“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这其中蕴含着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提,就科学的观点看来,这两个前提都是靠不住的,但在古时,人们认为这两个前提是自然成立的,因而也就对“天人感应”之说产生信任。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族,汉广川郡(河北枣强县王常乡后旧县或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人。

天人感应是谁提出的

专治《春秋公羊传》。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到西汉时,董仲舒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其基本意涵为人的活动与行为全都处于上天的观测之中,人若为善,天则喜悦,也会示人以祥瑞,即出现凤凰、麒麟、灵芝等吉祥之物。反之,人若为恶,天就会愤怒,从而对人施以恶兆,就会发生地震、冰雹、日食等灾异的事件。天人感应的特点和影响: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人思想逐步演化出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

董仲舒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性组成。此五种不同的属性相生相胜,构成了一套合理的宇宙关系。现在用西方人的科学体系认识世界了,但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世界是由气、土、水、火、以太五种元素组成的,大家的认识差不多。而亚里士多德成了世界思想史、科学史的鼻祖,而董仲舒却只能成为皇权下的小丑。

亚里士多德代表的西方思想主导了现在的世界,而皇权专制下的天人感应只能成为后人的笑谈。

标签: 天人 感应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8v2x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