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谁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谁提出的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谁提出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朱熹云:“私,犹窃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

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指的是:在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不应该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小孩时不应该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处是《孟子·梁惠王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篇的题目虽然叫“梁惠王上”,但内容不仅仅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谈话,里面其实包含了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三位国君的谈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既然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我们就不得不对齐宣王这个人,以及二人之间谈话的背景有所了解。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争斗中,齐宣王虽然不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赫赫有名,但也称得上是一位有故事的君主。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骗的就是齐宣王。

而他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故事大概就是娶了一个相貌不佳却本领非凡的女子钟无艳,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相貌奇美而一无所能的女子夏迎春,齐宣王一碰到什么麻烦事就去找钟无艳,麻烦过后就把钟无艳抛在脑后,和夏迎春混在一起,于是就有了“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么个典故。从这两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约略了解齐宣王的水平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如何。但人的麻烦就在于没有自知之明。

齐宣王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却一直有个称霸诸侯的野心。孟子与他见面时,正逢他趁燕国的内乱,发兵打败燕国的时候。正因为如此,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劈头第一句话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你能给我说说吗?其踌躇满志,可以说是跃然纸上。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孟子当然不可能给齐宣王讲什么“齐桓晋文之事”,而是讲了一通“保民而王”的道理——保护的保,民众的民,大王的“王”,“王”在这里是动词,读四声,意思是称王天下。这里涉及到儒家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王道”和“霸道”。同样是征服天下,霸道靠的是武力,谁的拳头硬、胳膊粗,谁就是老大;“王道”虽然也离不开实力,但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德行,施行仁政。

举例来说,周武王推行的是“王道”,春秋五霸推行的则是霸道。“霸道”很危险,就算成功了也后患无穷,难以持久;而“王道”所及,却能让人“心悦诚服”,所以才能长治久安。那么,作为一个君王,怎样才能施行德政,推行王道呢?关键一点,就是一个“推”字,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敬爱自己老人的心推行到天下的老人,将喜爱自己子女的心推行到天下的子女,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做到这一点,天下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哪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其中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

扩展资料《孟子·梁惠王上》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这篇文章写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正是孟子对梁惠王的劝诫,希望他在施政的时候,能够尽量实行仁政,让老人跟孩子都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哪个人最早提出的?

这句话是孟子提出的,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这话的目的是让当时的齐宣王放弃对国家和人民实施的霸道之术,进而改为更好更仁爱的王道治国。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用爱心和同理心去体恤他人。

不仅要对自己家的老人和孩子要关爱尊重,更要将心比心,对其他人家的的老人和孩子以同样的爱心和尊重去对待,不能为了自家,不顾他人。这正是孟子提出的仁政治国和大爱普及的核心所在。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原文是这样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通过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孟子说这话的深层含义还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要以仁政德性治国,这样则可统领天下,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国家治理起来,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孟子之前也有人提出,但是影响不大。

这个美德到了孟子才被彻底激活并受到重视。由此笔者想到了今天的人们。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的人们在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保持和继承方面,似乎出现了一定的断裂和滑坡。

西方文化传播过来之后,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化虽然多样化了,但是有些人却变得更加自我和自私。说白了,就是做事时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比如,自家的孩子有困难了,肯定会第一时间帮助处理,但是一旦遇到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在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就会差别很大。

尤其是在公交让座这个事情上,很多家长做的都不是很到位,有的甚至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大爱价值相去甚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在物质丰富的条件下精神文明和做人礼仪方面的不足。虽然孟子当初的目的是让国君治国,但是这句话也完全适合普通百姓们的生活,通过践行和发扬,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的素养和对他人一视同仁的大爱精神,希望我们今后不要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口头禅,而是要在实际的行动中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德。

谁最早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尊重自己的爸爸妈妈老一辈是作为一个子女理所当然做得,古代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这是在阐明“孝”对于咱们提高自身品格是必要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维对于个人、家庭甚至社会的发展均有无法取代的效果。能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么咱们这个社会将愈加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愈加密切。《孟子·梁惠王上》这一篇的标题尽管叫“梁惠王上”,可是内容不单单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得说话,其中还包含了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三位国君得说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在我国能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

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另外,他还把人伦的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上这些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源于向善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孟子最早提出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谁最早提出的

孟子。此句出自《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原句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此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zxek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