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焦桐讲的是谁

焦桐讲的是谁

焦裕禄。打开中国地图,沿着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会发现有一座叫做“兰考”的小城。

历史上,黄河在兰考多次改道和泛滥。

焦桐讲的是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近800年间,黄河兰考段决口了143次之多,风沙、内涝、盐碱成了兰考数百年不绝的“三害”。1962年冬天,兰考县遭受 “三害”极为严重,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最低水平。12月的兰考,寒风裹着沙尘漫天飞舞,县城的街道冷冷清清,有一个人来到了这里赴任县委书记,他的名字叫焦裕禄。面对一望无边的黄沙,结着冰凌的洼窝,还有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老百姓苦笑着说,这些地,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盐碱,就是不见收庄稼。

重重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肩上。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苦苦思索着,他决心一定要改变兰考的面貌!第二天,当大家得知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考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

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让大家从困难中看到了希望。“焦裕禄精神”是一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习近平这样评价焦裕禄同志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2021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其中包括焦裕禄精神。

焦桐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

焦桐讲的是关于焦裕禄的故事。在河南兰考县焦林的最东端,59岁“高龄”的“焦桐”是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的泡桐树,现在依然枝繁叶茂。

城东焦桐路尽头的焦林边缘,绿化工人正在植树,种下的还是泡桐。

在焦林的最东端,是一棵已经59岁“高龄”、由焦裕禄亲手种下的焦桐。如果将它的年龄换算成普通人的寿命,应该是一百三四十岁。魏宪堂、魏善民父子接力义务管护这棵焦桐半个多世纪,兰考人以这种朴素的方式纪念好书记焦裕禄。焦裕禄严于律己焦裕禄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裤腿和群众一起干活,群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经常和群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

焦桐讲的是谁的故事?

焦桐讲的是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侧头目视远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树叶。

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焦桐。

当时的兰考,风沙肆虐,沙子一起就打死一片庄稼,一亩地收不到40斤麦子。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树从而克服了这种困难,所以焦桐代表了焦裕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精神。焦桐讲的主要内容1963年初春,刚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几个月的焦裕禄,便向在兰考插队的几个上海知青请教,确定了种植泡桐抗风沙的科学思路。因为泡桐耐盐碱,沙窝子里能扎根,根深叶茂,能够有效挡风压沙。

满地的泡桐,成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水沙碱三害的金钥匙。风沙无言,泡桐有声。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

焦桐是关于谁的故事

焦桐讲的是关于焦裕禄的。焦裕禄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肩披外套、双手又腰、侧头目视远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树叶。

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焦桐。

当时的兰考,风沙肆虐,沙子-起就打死一片庄稼,一亩地收不到40斤麦子。当时,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树从而克服了这种困难,所以焦桐代表了焦裕禄鞠躬尽瘁的精神。风沙无言,泡桐有声。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半个世纪后,兰考泡桐成了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也成为了兰考的地标。

它宛若--座丰碑,无声地激励和鞭策着兰考人,更将焦裕禄鞠躬尽瘁、服务人民的精神播广传远。

焦桐讲的是关于谁的

焦桐讲的是关于焦裕禄的。焦裕禄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肩披外套、双手又腰、侧头目视远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树叶。

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焦桐。

当时的兰考,风沙肆虐,沙子-起就打死一片庄稼,一亩地收不到40斤麦子。当时,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种植泡桐树从而克服了这种困难,所以焦桐代表了焦裕禄鞠躬尽瘁的精神。焦桐讲焦裕禄的故事情节“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据兰考县志记载,自1644年至新中国成立的305年间,兰考发生涝灾90多次;新中国成立前的10多年间,兰考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有63个。

1949年,全县粮食亩产仅38.5公斤。风沙无言,泡桐有声。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半个世纪后,兰考泡桐成了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也成为了兰考的地标。

它宛若--座丰碑,无声地激励和鞭策着兰考人,更将焦裕禄鞠躬尽瘁、服务人民的精神播广传远。

蕉桐是谁的故事

讲的是关于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只工作了475天,却用实际行动铸就了感天动地的焦裕禄精神。

当年他亲手栽下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焦桐”。

在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我们要栽下一棵棵精神的“焦桐”,让它们在中原大地根深叶茂、茁壮成长。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期间,为治理"三害"带病深入基层,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他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桐树。焦裕禄同志生前倡导栽种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这棵泡桐树是焦裕禄同志于1963年春亲手栽种,并在树旁留影纪念。兰考人民为缅怀焦裕禄同志,称这棵泡桐为"焦桐"焦桐生长茂盛,每到春天数不清的桐花绽放,人站在树下顿感心旷神怡。该树1978年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园区历经几次修葺,环境风貌焕然一新。

此处是来兰考参观者的必游之地"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标签: 焦桐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8ox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