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资治通鉴》是什么体例的史书?

《资治通鉴》是什么体例的史书?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什么体例的史书?

在《资治通鉴》开卷《周纪》中提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魏赵韩三家分晋的故事。智氏会被魏赵韩三家吞并。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都取决于晋国国卿智瑤的为人处世。智瑶当国卿之前,就曾有他的族人智国说过,智瑶有五大长处,个子高大、长相俊美是一个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武艺精通是长处;能文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也是长处。

可是智瑶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够仁厚,就是这一个缺点就足以抵消所有优点,让他身死国灭。有一次智瑶利用自己的国卿身份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不想给他。当时,韩康子的一个手下对他说,智瑶这个人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这次不给他,他一定会发兵攻打我们。

不如先给了他,他得到土地以后,一定会更加得意忘形,继续跟别人要,别人不给的时候他就会发兵攻打,到时候就可以伺机而动。韩康子听了觉得有道理,就给智瑶送了一座上万户居民的城邑,智瑶非常高兴,果然更加骄傲自大。贪得无厌的智瑶不久之后又开始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同样不想给,他的家臣也劝魏桓子说,智瑶这样无缘无故,强行跟别人要地,一定会引来其他人的恐惧。

我们给了他土地,他一定会更加骄傲也因此轻视我们。可是我们这些被欺凌的家族却因为恐惧而互相团结,这样的话就可以团结一致去对付贪婪的智瑶。《周书》有句话说,想要败坏他,姑且先帮他的忙;想要占有她,姑且先给他点甜头。

于是魏桓子也给了智瑶一个万家人口的城邑。这下,智瑶更是得意忘形。智瑶空有一身武艺,又能言善辩、坚毅果敢,只可惜他太不仁厚。他以贪婪之心,狂妄之态对待别人,并且不自己行事不够小心,对将要招致的灾祸没有足够的预料,又听不进别人的善意相劝,最后导致自己国死身亡。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由于《资治通鉴》着重政治军事方面,所以后世有称之为“帝王之书”,即使中国帝王制度已不存在,仍有一些人钻研《资治通鉴》作谋略上研究。如八十年代日本便掀起一片通鉴热,研究者主要都是借此书作商战之用。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8ovp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