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一鼓作气典故出自谁

一鼓作气典故出自谁

《左传·庄公十年》。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典故出自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成语“一鼓作气”,最早就记载于《左传》。文中的原意是,鲁国的军队打败了来犯的齐国军队,鲁庄公问谋士曹刿是什么缘故,曹刿回答:“打仗全凭一股气势,击鼓就是叫人打起精神来。

第一次的鼓,气势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了;到了第三次,鼓敲得再响,也不能带动兵马的劲头了。趁着对方不备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

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

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

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这个成语的寓意主要有二。首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

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一鼓作气是哪个历史人物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曹刿论战中,讲述的鲁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战者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长勺之战讲述的人物有:齐国齐桓公、鲁国鲁庄公、曹刿等历史人物。

一鼓作气出自哪篇古文?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曹刿论战》这篇古文。上下文是: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既克:已经战胜。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这段话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战依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开始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一鼓作气”常比喻在劲头大时一口气把工作做完。一鼓作气的用例1.做事要有耐心,但有时也要靠一股冲劲,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2.我们的力量非常强大,战士们一鼓作气把敌人打垮了。

3.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4.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5.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6.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7.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8.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9.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10.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故事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意思是: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就减弱了,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敌方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曹刿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帮助鲁庄公击退强大的敌军。

一鼓作气出自于哪里

出自《左传》,当时是重耳的故事。说敌人士气正旺的时候要守住,不要和他硬拼,那么敌人的士气就会慢慢的降下来,等到敌人士气降下来,我们同样憋了一股子气,那么就可以将敌人打败了。

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谁

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曹刿。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

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扩展资料:《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标签: 一鼓作气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5e1o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