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科普知识

> 林蛙养殖技术

林蛙养殖技术

1、养殖地:养殖林蛙需要选择平静河湾、水塘、水坑、沼泽或稻田等静水域内。2、温度:生长环境的温度需要控制在20℃左右,夏季需要及时进行降处理,避免高温影响林蛙的生长发育。3、防逃措施:在养殖地四周建好栅栏,防止林蛙逃跑。

林蛙又称雪蛤,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地区,西伯利亚、朝鲜也有分布。林蛙与蛤蟆和田鸡是完全不同的动物。

林蛙头部扁平,四肢较细长,体长70~80毫米;鼓膜圆,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体背多为土黄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的斑点;背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弯曲。

林蛙以陆栖为主,常在没有强烈光照、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主要栖息于山林、沼泽、水塘、水坑和水沟等静水水域及其附近,以林间草地为多。

林蛙养殖技术


怎样养殖林蛙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主广东北,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著名药用经济蛙种,那么林蛙要怎么饲养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林蛙养殖技术概要

一、蛙场选址:

可在房前屋后,院子选择平整的地面做养蛙场,附近有地下水、河水、池水,土质黑土、黄土均可。

二、蝌蚪池的修建:

在蛙场中选择一处地势平整,容易排水的地方建蝌蚪池。首先将要建蝌蚪池地方的地面用土垫高15-20厘米,以便抬高地面利于排水,然后将池的四周用土堆成土坝,土坝高度在30厘米左右,再将池中及土坝上的小石子等杂物拣干净,以防弄坏塑料布,将两层或三层比较结实的塑料布铺到蝌蚪池上,将塑料布的四边用土压实,在塑料布上面放水,水深20-30厘米,这样蝌蚪池就建成了。当然,蝌蚪池的宽度最好不要超过2米。这样利于将池中脏水换掉。面积的大小要根据引进种蛙的数量而定。一般100对种蛙有10-15平方的蝌蚪池即可。

三、蝌蚪期的喂养:

蝌蚪孵出后,首先吃包卵的卵膜,卵膜吃7-10天,吃完后再开始吃饵料,一般将7份玉米面和3份豆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后呈稍干状喂蝌蚪即可。喂的时候将饵料直接投放到水中即可。

四、幼蛙及成蛙的喂养:

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麦麸子繁养(饲养方法极简便,详见技术资料),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麦麸子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五、幼蛙及成蛙养殖圈的搭建:

养殖蝌蚪时期可以让蝌蚪在太阳光下直接饲养,当蝌蚪变态成幼蛙以后就要让幼蛙在遮阳保湿的环境下生长,这样就必须为其搭建养殖圈,首先可以用竹杆或竹片,铁筋搭建高度1.8米的拱棚,拱棚上面用遮阳网罩住,遮阳网四周底边用土埋压,在拱棚下修建幼蛙及成蛙养殖圈,修建蛙圈可以修一个大的养殖圈也可以修建数个养殖圈,在规划好养殖圈的大小后,沿每个养殖圈的四周每隔1米-2米埋一根木桩,木桩高出地面1米,埋入地下20-30厘米,然后用塑料布将所有木桩围成一个圈形,塑料布底边埋入土中,上边用1米-2米长的木板卷起用钉子钉到木桩的顶端,使塑料布垂直于地面,塑料布的上边沿在木板的作用下与地面保持平行,与木桩成直角以防蛙逃跑。蝌蚪池可以建在幼蛙及成蛙养殖圈中,这样,蝌蚪变成幼蛙上岸后直接可以投喂而不需再换地方,省时省力,只是养殖蝌蚪时不要在拱棚上罩遮阳网,等到蝌蚪变成幼蛙时再罩上遮阳网。保湿就是在晴天每天往养殖场内的地面上喷一到二次水。

六、延长生长时间:

早春利用塑料提高水温,提早孵化蝌蚪,促进早变态进入陆地生活,早春气温低也可先将网棚盖上塑料布,促使蛙提前捕食,晚秋盖塑料布延长幼蛙捕食时间。这样可使林蛙提前达到商品蛙规格。

七、越冬管理:

林蛙在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就开始冬眠,不吃东西,减少活动。

1、南方地区养殖可以采用地面上盖上一尺到二尺厚的杂草、稻草,让林蛙在杂草、稻草下面直接越冬的方法。

2、窖内越冬:窖宽2米,深2米,四壁用砖石水泥等砌成,窖底为土层,窖盖覆土保温,留有通气孔道,地面放入石块落叶等隐避物。每平方米大约贮小蛙3000只,大蛙700只。要经常喷水。

3、室内越冬池越冬:在室内修建水泥池,面积因地制宜,池深1米,水深70-80厘米。需经常换水,防止缺氧,水池上边盖上窗纱等防逃网。

4、焊接镀锌板水池越冬:有移动方便,控制温度方便,换水方便的特点,可放置在空房的炕上,天冷时烧一下炕,或在池下方放一电暖器控制温度,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

八、林蛙油的提取

在每年的十月末到十一月末开始捕捉个大的雌蛙,这个季节林蛙肥胖,油多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林蛙油就是雌蛙的卵巢,将林蛙雌蛙干制后取油。将捕捉的活雌蛙用细铁丝或线绳从蛙嘴处的鼻孔串起来晾晒7-10天成林蛙干。取油方法:林蛙油取出后是固体的干块,容易存放。林蛙油的提取方法较多,一般是采用将林蛙干首先放于60-70摄氏度的热水里,浸泡5-10分钟左右,然后从水里取出放在盆或其它容器里,用湿润的麻袋等物覆盖,放在温暖室内进行闷润,大约10-15小时左右,可把整个林蛙闷软,皮肤和肌肉变软,即可取油。取油时一只手托住闷软的林蛙,腹面向上,大拇指紧紧地顶住林蛙的两条腿,另一只手掐住林蛙的头部两只手同时用力下折,这时将靠近两腿的皮撕破,露出片状油来,用手或刀片轻轻撬起一端,将两大片油撕下,并同时取出零星小块油,放于盘内晾干即可。

九、药用

林蛙油是一种滋养强壮补益食疗性药品。对年老体弱、产后体虚乳汁不足,神经衰弱,肺结核、肝炎等多种疾病,少量服,久服必有益。

1、林蛙油的服用方法:一般是加水浸泡,达到膨胀松软后便可服用。

浸泡方法:首先用凉水将林蛙油冲洗干净,然后放入碗里加适量的凉水或温水(试验证明1克油加水15毫升),浸泡8-12小时,林蛙油便充分吸水,体积膨大松软,颜色雪白有弹性,没有硬心,即可服用。

服用方法:生服法,就是将浸泡好的油不经蒸煮而生服,其优点某些成份不会因高温而破坏,保持林蛙油完整的营养价值。另一种是熟服法,将浸泡好的林蛙油经过蒸煮后再服用,此法缺点是失去某些成份。

林蛙蝌蚪怎样喂养

早期蝌蚪主要吃包卵的卵膜,稍大后就补充粉状颗粒饲料,如玉米粉,黄豆粉,小麦粉或煮熟的鸡蛋黄,一万尾只需1—2个,3—5天喂一个。

成蛙期吃些什么饲料

如在养蛙场(池)内设置几盏灯,夜间开灯后,就可将远处的蚊蝇等昆虫引过来。这几乎就不需人工喂多少饲料,也可人工繁殖蛆虫或黄粉虫喂养。

蛙长大后怎样销售

雌蛙长大后,秋冬季就可以取油,取油时用细铁丝将头部串起来(上吊),自然下坠,成小块即可取下(成白色固体易保存)。

蛙种怎样放置

由于林蛙有冬眠习性,10月初到次年4月末不吃任何饵料,所以将购回的林蛙种放入有净水的缸中或盆中用纱网罩住缸口及盆口即可。

林蛙的养殖技术

林蛙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从雌性体内提取的林蛙油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美容养颜、抗衰老等独特功效。因此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林蛙应该怎么样养殖呢。在养殖林蛙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接下大家就跟我一起学习学习林蛙的养殖技术吧。

林蛙养殖技术

林蛙对温湿度的要求

在东北,林蛙的整个冬眠时间有5个多月,在漫长的冬眠期内,林蛙机体将秋天贮存的营养逐步转化并贮存到卵泡内,为蛙卵的发育和蝌蚪生长初期提供营养,自然情况下在冰层下越冬的温度约1~3℃。从产卵到变态,温度从冰雪融化到28℃之间都能发生生命过程,但28℃是最高极限温度。而在陆地生长阶段,年降雨量平均在600~1300毫米,平均气温在3.5~4℃,夏季林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地表温度不能超过32℃,土壤表面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最佳。

林蛙的食物

林蛙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食物要求不同。蝌蚪时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人工管理时,也可补喂蛋黄、动物血、鱼粉、豆渣和植物性饵料。变态前后到幼蛙,以大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包括圆形跳虫科、菱蝗科、粉虱科、蚁科、小甲虫类、小菱蝗、短星翅蝗虫、黑背蝗若虫以及微型甲虫如孤甲、跳甲、小步甲等。在陆地上的蛙,主要捕食森林内的昆虫、软体动物、环形动物等,如叶蝉、蜡蝉、蝗虫、蟋蟀、蝼蛄、金龟子、鳞翅类、蝇蚊、蚯蚓等。

林蛙的养殖方式

养蛙方式大体上分为“封沟式养蛙”和“集约式养蛙”两大类。二者的主要不同处表现在林蛙的陆地生活阶段上。封沟式养蛙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结合林蛙的自然生长,加强人工管护的一种养殖模式。吉林省从1986年起大力推广封沟式养蛙模式,技术成熟,已被广泛采用。而集约式养蛙则是把林蛙圈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不同程度的高密度仿生态饲养,食物来源全部或部分靠人工饲喂动物蛋白饵料。分半封闭、全封闭等多种方式。有很多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一直在研究和探索这种养殖模式,偶有成功的典型,但在技术上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暂不到全面推广阶段。

林蛙的卵前准备

林蛙从卵到蝌蚪再到变态大约两个多月时间都是在综合饲养池中渡过的,因些必须做好准备。一要对池进行检修,同时把池清理干净。二要使清理好的综合饲养池经过最少7天以上的日晒杀毒。三是在灌水前的10~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综合饲养池进行全池消毒,用量标准按池面积计算,生石灰每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漂白粉每8平方米用量100克左右。用过生石灰7~10天后,漂白粉3~5天后才能注水使用。四是向池中及时注水,以利于池水自我净化,再经过日晒,自然增加水温。为减少病害,在综合饲养池用完以后,一定要将其中的水排放干净,做到池干露底,接受太阳的曝晒,然后再经过冬季的冷冻,就能消灭许多病原微生物。

林蛙养殖技术

林蛙病的防治

1、红腿病:该病由病毒引起。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出血,肌肉呈红色,活动迟钝、拒食。防治方法:将病蛙捞起,放在10%~15%的盐水中浸泡5~10分钟,两天后可治愈还应对池水消毒,即先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万分之一的硫酸铜溶液全池喷洒。

2、肿腿病:该病因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致使蛙营养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同时喂服四环素,一日两次,每次半片,连服两天。

3、胃肠炎:本病主要由于蛙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而引起。剖开腹部可见胃肠有充血发炎现象。防治方法:每日清除残料,池水每隔2天换一次每隔半月用 (1~2)×10-6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一次每天喂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可见效。

4、水霉病:蛙体受伤的伤口感染水霉菌引起本病。可用1%的紫药水涂患处。

5、气泡病:因不洁池水有机质大量发酵所产生的气泡被蛙吞食而致。病蛙腹部膨胀、腹朝上,不能游泳,最后死亡。防治方法:每隔2~3天换一次水,同时清除池水沉淀的饲料残渣。

6、脱皮病:因缺乏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引起,病蛙背部或大部分脱皮充血。防治方法:饲料中适当加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林蛙油的加工

将成年雌蛙用麻绳贯穿头部上、下颌,成串地悬挂在通风处阴干,避免受冰冻、雨淋。干燥后剥取其输卵管,即为林蛙油。加工林蛙油时,应防止炙烤、水烫或摔伤,以免影响油的质量。雌蛙晾干后,50个一串,腹向里,背朝外,自一头卷系成一小把,再顺序装麻袋。为了防止受潮、发热、生虫、发霉,应放置在通风处贮存。每年5~6月份,可加工剥油,剥油时,将干林蛙铺在木板上,喷洒温水,湿透后用麻袋闷上,经6至8小时,即可剥油。剥油时,使林蛙腹部向上,掰开取油,除去黑子(卵细胞)晒干。把油晒干后投入垫有油纸的木箱、缸、坛、白铁桶等容器内,加以密封,忌入高温、潮湿处。

林蛙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近年来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在其主产地东北已初具规模,并且正向着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林蛙养殖技术吧。

林蛙全人工养殖可行吗

林蛙的全人工养殖(圈养网棚养)是成功的,我们95年10月16日由市科委组织鉴定,认为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开发研究,符合生态经济理论,多层次综合利用对保护资源,加快大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林蛙人工养殖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研究成果具有实用价值,由于大规模实现林蛙全人工养殖,为中国林蛙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在高密度大面积集约化方面在国内首创,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工厂化生产黄粉虫解决了大面积林蛙养殖的人工饵料一大难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全人工养殖林蛙成功的要点是什么

答:1、要完全模拟野生自然的生活条件,有水,有三层植被。2、有很好的防逃措施。3、有严密的防敌措施。4、有充足的饵料(黄粉虫)。5、有很好的越冬条件。以上要点全部解决人工养蛙就会成功的,反之,如果有一点做不到,就会失败。

用日光温室无休眠养林蛙当年长到50克出栏是真的吗

目前有很多人在炒这个东西。为了自己的收入把其说的如何如何。我们养林蛙二年出商品,也长不到50克,何必当年长50克,无休眠养殖是可以成功的。但我们北方的寒冬不要搞这个东西,成本高,卖商品的钱还不够投入的钱。

怎样才能养好黄粉虫喂蛙

答:黄粉虫是好养的,我们总结了一套方法,而黄粉虫是养林蛙的主体饲料。有些人搞了一点虫就养蛙,喂一段时间就没有了,养林蛙就失败了。黄粉虫是好养,繁殖也快,但要有一定的量,同步繁殖,因为它的生长周期要120天左右,要提前养好虫,做到大蛙吃大虫,小蛙吃小虫。比如明年养蛙,今年就要开始养虫,这样才有保证用量。春、夏、秋温度好,菜便宜,我们就多养多喂,冬天天冷,菜贵,我们就少养。这样才能提高效益。

我国南方可以养中国林蛙和黄粉虫

有很多我国南方朋友的电话,问有关林蛙人工养殖的问题,中国林蛙是我们东北东部山区的特产,必定生活在冷凉的森林里,南方的林蛙和我们东北的长白山林蛙决对不一样的,有想养殖的,可以在东北引种少量的试养。看其结果(蛙油的产量和质量)。有各别炒种的几十、几百元一对,我们要注意。(关于黄粉虫是在全国各地都可大规模养殖的,其本身也是致富的项目。)

关于林蛙的市场怎样

答:林蛙是我们东部山区特产,其雌蛙的输卵管称蛙油,药名田鸡,是高档的营养保健品,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每公斤价1200-1400元左右。市场在几年内都没有问题。

林蛙疾病的预防

1.林蛙场的建设必须符合防病要求

林蛙场的水源要无污染。有害的被污染的水会损害林蛙的健康,水体传染病很快,因此水源一定要清洁无污染。

2.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① 定期消毒一般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对水池、蛙圈及其他养殖设备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对水溶解成石灰乳后进行喷洒。

漂白粉:溶水后喷洒,1周后药物实效。

② 蝌蚪和幼蛙消毒每隔一定时期对蛙体进行消毒,消毒前应认真做好病原体检查,蛙体消毒一般用浸泡法或喷洒法,常用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磺胺嘧啶、高锰酸钾、庆大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消毒时间长短,还应根据当时温度、湿度,水温及蝌蚪、幼蛙承受能力灵活掌握。

③ 饵料消毒用于饲养林蛙的饲料要保持清洁,特别是饵料盘应经常清洗消毒。

3.正确的环境设置

① 遮荫避雨设置

遮荫与避雨应相结合进行,常用塑料、遮荫网、石棉瓦、草棚组成,林蛙不需直射阳光,散色光完全可以满足其要求,雨季应防止林蛙久被雨淋。

② 隐蔽物的设置

池内要放置一定数量的隐蔽物,主要是各类阔叶树,最好是带枝的树枝,以柞树为好,成垄放置,不要全面铺,也可放一些石堆、瓦片,一定要有规律放置。

③ 环境温度(主要以地面为主)

不同时期林蛙湿度要求不同,变态幼蛙对湿度的要求最大,以后逐渐降低,变态幼蛙湿度控制在85%-90%,1-2月龄幼蛙湿度控制在80%-85%,3月以上蛙湿度控制在70%-80%即可。

④ 供水温度加湿设置

加湿设备要保证及时、方便,全面对全场进行加湿处理。主要方法是塑料管等加上雾化喷头、水泵等。

林蛙封沟养殖的越冬管理技术

林蛙有水下冬眠越冬的习性。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长达6个月,人工封沟养蛙的越冬管理就是根据林蛙这一时期的生活特征需要,人为选择、创造适宜的越冬场所和水域环境,保证其安全越冬。

一、修筑越冬池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林蛙集中冬眠的地方。蛙场内有些条件好的天然水泡、山涧深水湾或水库等可以做为林蛙的天然越冬池加以利用,但多数养蛙场需要人工修筑越冬池。

1.选址在林蛙秋季集中下山的地方或附近,选择河道(溪流)旁侧,避开河道5-10米,选地势平坦,土质粘性的地带做为修筑越冬池的场所。

2.越冬池规格和数量修筑越冬池,要求池深3―4米,水深2―2.5米,池底平坦,四周呈70―80度的斜坡,防水浸后塌方。如池底沙质疏松,要用粘土垫实,防止渗水。越冬池修筑面积和数量根据蛙场地势条件和常年越冬蛙数量而定。地势平坦开阔,可修筑大型越冬池,单池面积800―1000平方米,地势条件差的可修筑中小型越冬池。单池面积200―300平方米越冬池数量根据常年养殖越冬蛙量酌定,一般成龄种蛙越冬密度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一个养蛙场修筑3―4个中小型越冬池,可供2―3万只种蛙和15―30万只幼蛙越冬。修筑多个越冬池时,相互间隔要达到500―1000米,做到单灌单排。

二、越冬池使用前的准备

经多年循环使用的越冬池。池底淤泥较厚,影响蓄水量,并积累有大量的林蛙致病菌和天敌虫害,因此在越冬期来临之前要认真修整处理。

1.清淤将池水放开,清除池底淤泥,恢复到原池底层。

2.晒底清除淤泥后,要控制进水,让池底在阳光下暴晒20-30天,能杀灭部分病菌和虫害。

3.杀虫灭菌注水前20―30天,向池底和四周池壁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此法能有效杀灭林蛙致病菌和、水蛭、寄生虫等天敌虫害。

4.铺设隐蔽物灌水前先在池底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阔叶树树叶或是用禾本科杂草捆成的草把,再用碎石和泥沙稍作覆盖,这些隐蔽物有利于林蛙在水下潜伏冬眠。

5.注水在10月末,林蛙进入越冬池冬眠前蓄满水,水深至2.5米,保持清洁。

三、越冬管理

林蛙在9月中旬,当气温降到1O℃以下,开始向山下水源地迁移。首先进入浅水区域潜伏,11月初至11月中旬,气温降至5℃以下,林蛙进入深水区冬眠,直到翌年3月末至4月初结束。

1.散居冬眠期管理9月中旬至11月初,45―50天。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林蛙多数单独分散潜伏于浅水区域,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夜间仍可到陆地活动。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是:把捕捉到的林蛙按商品蛙、种蛙和一年生幼蛙分离,种蛙和幼蛙分别送往贮蛙池存放。贮蛙池水深40―80厘米,贮蛙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0―800只。贮蛙池可用孵化池和蝌蚪饲养池兼用。如果蛙场内河水充足,也可暂用越冬池代替,即保持越冬池水深50―80厘米。放入越冬蛙,到11月上旬林蛙进入冬眠前,再将越冬池水及时补充至2―2.5米深。贮蛙池周围要用塑料布围成高50―60厘米的栅栏,底部用工压实,防止林蛙逃逸。由于林蛙集中潜伏于浅水区域,管护中要防止人为偷盗和各种食肉动物的捕食危害。

2.集中冬眠期管理11月上旬至翌年3月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林蛙集中到深水区域,相互拥挤在一起,不食不动,处于深度冬眠状态。这一时期的管理要点是:

①将贮蛙池内的越冬蛙及时送往越冬池。越冬池放蛙密度为种蛙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保持活水越冬。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很多养殖场内的河、溪进入冬季后会出现冰冻断流现象,这样的越冬池林蛙越冬密度应适当减半。

②越冬期间经常观察水流状况,保持冰下水位不低于1.5米。

③落雪后,要及时清理冰面积雪或扫出雪道,增强池水透光性。

④在越冬池周围定点投放鼠夹和鼠药,防止鼠类等肉食性天敌危害。

林蛙是怎么养殖的?

圈养林蛙技术要点 中国林蛙是集食、药、补于一体的珍贵蛙种,因林蛙所独有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之自然资源的日趋枯竭,半人工养殖林蛙回捕率较低,圈养林蛙势在必行,笔者经过多年研究与探讨,总结了圈养林蛙要把握的六个关键技术。

1 孵化管理关

1.1 首先是卵团的选择,一般选择2d内产的卵团放于已消毒好的一个孵化池内,将未受精的卵团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过程中卵团的密度不宜过大,如水源充足时按劳取酬10~15团/m2,卵团要均匀分布在孵化池内为宜。

1.2其次是孵化池的温度,温度包括气温和水温,它是影响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外界条件,温度高,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孵化期短,反之,胚胎发育速度慢,孵化期长。但是,林蛙卵在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各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卵团孵化初期保持水温在6℃以上,中后期保持水温在16~24℃之间。由于初、后期的气温不同,可采用塑料膜覆盖及灌水的方法来调节水温,确保蛙卵在适宜的温度下正常发育。

1.3再次是水质,孵化池的水质要保持清新,不混浊、无泥沙、无污染的水质为宜,因为水中混沙污染卵团,造成“水卵”,而降低孵化率,因此要保证孵化池内是中性的清新水质。

2 蝌蚪培育关

2.1 蝌蚪的密度 蝌蚪培育的前两周密度可大些,随着日龄的增加,密度可逐渐减小,采用人工疏散分池的方法来降低饲养密度。一般饲养密度为:1~15日龄为2000~3000只/m2,15~25日龄1500~2000只/m2,25日龄至变态期500~1000只/m2如密度过大,蝌蚪生长发育迟缓,成活率低,体质不健壮,影响变态幼蛙的成活率。

2.2 饲料 当蝌蚪将自身卵胶膜吃完即可喂开食料,一般用熟鸡蛋黄或豆浆做开食料。将熟鸡蛋黄用两层纱布包好,在池水中慢慢摇晃,蛋黄便溶于水中,蝌蚪可以自由采食,以后视蝌蚪采食情况酌情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以喂2h吃完不剩或少有剩余为宜。当蝌蚪生长到20d以后要添加动物性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

2.3 水质与水温 良好的水质对蝌蚪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水质冷凉,有污染,含矿物质多等对蝌蚪生长发育都十分不利,会阻碍胚胎发育和各器官的形成。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杂质也会使水质变色,发现这种情况要立即排出池水,注入新水。蝌蚪初期,5d注入1次新水,用0.3mg/mL漂白粉溶液喷洒水面,后期采用单灌的的方法降低水温,水温不能超过24℃。如果气温、水温高时要采取换水和遮荫等办法降低池水温度,否则,蝌蚪易出现各种症状,严重时则死亡。

3 蝌蚪变态关

蝌蚪生长到30d之后进入变态期,此时应及时将变态蝌蚪移入林蛙圈内的变态池内饲养,避免移池过晚幼蛙逃跑的现象发生,林蛙圈要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围成内外两层围墙,即小圈一层,整体养蛙场一层,防止林蛙逃跑。此期间要加强管理,精心饲养。因为变成幼蛙比变态前体重要减轻一半以上,而且变态时不采食,能量消耗大,如管理不善,幼蛙体质不健壮,死亡率非常大。变态期管理注意:一要保证变态池内有足够的水量,保持水温在28℃以下,避免高温使变态幼蛙死亡二要继续喂养蝌蚪,未进入变态期的蝌蚪需要继续摄取食物,必须供应足够的食物。

4 疾病防治关圈养林蛙在各个时期患不同的疾病,饲养时必须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方法。

4.1 蝌蚪期饲养 蝌蚪在18~20d时,由于气温高,食最大,水中气体过多等因素易得气泡病。防治方法是:蝌蚪培育期间经常向池内注入新水,每5d消毒1次,不投喂过多的饲料。发现有气泡病时则立即注入新水或将蝌蚪移入清水池内:二是每立方米蛙池用3g食盐兑水泼洒可防治此病。

4.2 幼、成蛙期 主要在夏季饲养期。由于围内杂草丛生,阴凉潮湿,加之饲养密度大,投喂的饲料有剩余,而使各种细菌滋生繁殖,因此养殖林蛙必须做到经常消毒,预防林蛙患病。此期林蛙主要患红腿病、烂皮病、肠炎病等疾病,死亡率较高。预防措施:夏季放养林蛙前将林蛙圈彻底消毒1次,可用漂白粉等消毒剂夏季饲养期每半月用0.7×10-6高锰酸钾或1~2×10-6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同时每月用增效磺胺眯0.5g拌入1000g虫内,连喂3d,可起到预防林蛙肠炎病的作用黄粉虫饲养场所每半月用0.3×10-6漂白粉溶液喷雾消毒1次,避免林蛙吃到带菌的虫体蛙圈门口设有消毒设施,进入蛙圈要先消毒,谢绝外人参观。

5 越冬管理关 东北地区蛙越冬期长达6个月之久,此期虽不用饲喂林蛙,但不能忽视对越冬林蛙的管理,否则会出各种意外情况,造成林蛙大量死亡.

有谁知道林蛙养殖技术吗?

比较长,楼主仔细看:

中国林蛙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俗称哈什蚂)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称“田鸡油”,是名贵的滋补强壮品。中国林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仅是人们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蛙油及林蛙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更是供不应求,倍受客商青睐。

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人工养殖林蛙是致富于山区、半山区的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产业,大有发展前途。

一、封沟养蛙

中国林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夏季栖息在森林之中,营完全陆栖生活。冬季水下越冬。因此必须对养蛙场地进行科学的考察和选择。

(一)地形、地势

养蛙场一般选择两边高山、中间沟谷,即农民所说的“两山夹一沟”为最好。如果环境宽阔,必须有150—200米以上的宽度。沟谷内要有面积大而集中的较为平坦地带,以作为修建繁殖场之用。山岭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以缓坡为宜。

(二)森林

森林是林蛙最主要的生长地区,林蛙每年大约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生活在森林内的。林蛙栖息的林型主要是大面积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森林的层次要适宜,即乔木层要密集,达到树冠互相郁闭,林下光线较暗淡,灌木层要繁盛,以利于调节林下的光线与湿度: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要选择植物茂盛,落叶层较厚的地方,以便为林蛙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三)水源

水源情况是选择养蛙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在枯水季节有充足的水量即养殖场内有夏季不干涸、冬季长流水的一条或数条山间小河流,溪流以砂石或淤泥为底,水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宽1—3米,深0.3—0.5米为宜。

二、繁殖场的选择与修建

(一)繁殖场的选择

繁殖场是林蛙繁殖的场所,从产卵到变为幼蛙,都要在繁殖场里完成。繁殖场应设在整个养蛙场的中心地带。选择地势平坦、面积大、向阳的地方集中修建,繁殖场要求距河流较近,可以引河水自流灌溉。土质以保水性能好的粘土壤为宜。繁殖场宜集中不宜分散,为了方便疏散蝌蚪,在沟谷较长的养殖场,也可建立几个繁殖场,分段饲养,做到就近繁殖,就近放养。繁殖场距放养场最好在2000米之内,以免远距离运输,造成蝌蚪死亡。

(二)繁殖场的修建

繁殖场主要是由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变态池四种池子组成。前三种池子应集中修建,变态池应在养蛙场内合理分布,气温较低的地区还应建有晒水池。

1、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繁殖场,方便管理,经过试验,这三种池子可统一按饲养池标准修建。每个池子为20—40平方米的长方形,深度为0.5米左右,池埂下宽0.4—0.5米,上宽0.3—0.4米左右,整个池埂呈梯形为宜。池内修建一个上口50厘米、深0.3厘米左右的安全坑防止池内断水,蝌蚪死亡,池子应成排成列修建,两列水池之间要修建主水渠。每个池子都应具有对角出、入水口和同侧出、入水口,以便根据不同生产时期采取不同灌水方法。修建时要注意防止漏水,可用淤泥灌缝,严重的可采取池底覆盖塑料膜的方法保水,然后在池底表层铺垫砂石,防止池底污泥污染卵团。在一些气温较低的地区,应在繁殖场的上游修建一个或几个晒水池,使河水先经过晒水池提高温度后再注入繁殖池中。晒水池也根据地势修建,水深度在0.3—0.4米,面积根据条件宜大宜小,以能够充足供应繁殖池用水即可。

2、变态池

变态池是蝌蚪变态上岸的场所,亦起到疏散的作用。因此,变态池应在养蛙场近水处,均匀分布避免幼蛙上山时局部密度过大。变态池应尽量修建在朝阳山坡下,因为春天气温低、阳坡比较适宜幼蛙生长。变态池的面积以25—30平方米,池深度在50厘米左右为宜。整个池形呈锅底形,即池梗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幼蛙出水上山,因为变态期蝌蚪呼吸量大,需大量灌水,保持含氧量和池水的清洁。因此,在修建变态池时应选择有水的地方。

三、繁殖技术

林蛙的繁殖技术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养殖林蛙的效益,封沟养蛙的繁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产卵、孵化及饲养等。

(一)种卵及种蛙

目前养蛙生产主要是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买。

1、种卵的采集与运输,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农民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性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因为林蛙产卵高峰期在早上5—8点,因此捞取蛙卵的最佳时间在早上6—11点。种卵的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

2、种蛙的采集、运输与选择

(1)春季采集。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2)秋季采集。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的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3)收买。目前许多养蛙户采取收买种卵、种蛙的方法,此法是解诀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但应注意春季收买种蛙时要掌握好时间,排卵后的雌蛙,准备翌年产卵,因回捕率低,所以成效不大。

(4)种蛙的运输。不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必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5)种蛙的挑选。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二)产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产卵的方法可用笼式产卵法和圈式产卵法。

1、笼式产卵法。用细铁丝或枝条编成笼子,将好的种蛙按雌雄厚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笼子放到产卵池中,适当调节水的深度使笼内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产卵笼应放在静水区,远离出水口和入水口,种蛙配对后,在水温10℃左右时,7—8个小时便可产卵。要注意准确掌握时间,及时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产卵后的种蛙取出送往休眠场。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选择中上游的几个池子做为产卵池。

2、圈式产卵法。在产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铁丝网围住。塑料膜或铁丝网高1—1.5米,向内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内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压实。按雌雄1:1比例投放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对为宜。为了提高配对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产卵后也应及时移送卵团和种蛙,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将整个繁殖场围起来,便于管理,极其方便可行。

(三)孵化方法

实践证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与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将卵按每平方米15团的数量放在孵化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长。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孵化时,要将卵团放在浅水区,待卵团膨胀后再移到深水区,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区,由于卵团未膨胀,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区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损废。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侧入水,出水和封闭(半封闭)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稳定和水的温度。池内水深在20厘米—30厘米左右,夜间因气温较低要覆盖。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团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条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将卵团控制在一定的区域,避免漂浮到池边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敌侵害,要及时驱逐家禽,特别是家鸭和青蛙等天敌。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环境宁静,避免振动池埂,不可搅动孵化池内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温应控制在10—15℃左右,经专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四)饲养方法

蝌蚪的饲养是直接关系到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幼蛙的质量。

(一)铒料的种类及加工。铒料分精料和粗料。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饼粉、麦麸等,粗料主要是各种植物的嫩茎叶,如:蒲公英、蒿草等(有毒的除外)。精料的加工过程主要是把玉米粉、豆饼、麦麸按3:1:1比例,适当加工入少量鱼粉,均匀混合,加水煮成糊状,冷却后饲喂。粗料加工过程主要是将嫩茎叶加工成2—3厘米的小段,然后煮熟冷却备用。

(二)饵料的投放。将煮熟、冷却后的饲料,投放在边缘的浅水区,以便于蝌蚪采食。投放方法:用一米长左右的蒿杆枝条等,把饵料粘在其上,投放到水中,让其漂浮在水面上,或者两头架起固定,既有利于蝌蚪均匀采食,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防止污染水质。也可用宽2厘米、厚1厘米、长1米左右的窄木条,效果更佳。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蝌蚪的不同生长时期确定:蝌蚪初期,大约一周左右可以不喂饵料;7—10日龄左右,每天上午投喂一次即可;10—25日龄上、下午各投放一次;25—35天左右,食量大,到高峰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各投一次。饵料量目前尚无明确标准,可按蝌蚪数量适量投喂,以每次投喂稍有剩余为标准,在35日龄左右,每万只蝌蚪食量可达到2—3公斤。蝌蚪到40日龄进入变态期,已基本停止进食,因为蝌蚪发育快慢不一,所以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灵活运用饲喂方式及饲喂养,以免饵料不足或过剩。

另外用取油后的林蛙副产品(肢体)磨碎加工是一种极好的饲料。饲喂方法:将加工好的饲料粉配合少量的玉米粉和青菜按上述方法投喂即可。

(三)灌水技术

蝌蚪期必须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水量,因此正确地掌握灌水技术是蝌蚪饲养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蝌蚪初期,气温较低,需氧量少,因此水流应通过晒水池,主水渠,然后在池子同侧进水、出水保证水的温度和池内水的相对稳定。在夜间或阴天要加大灌水量,使水深达到50厘米左右,起到保温、防止结冰的作用。到蝌蚪生长后期(30日龄以后),气温渐高,蝌蚪耗氧量增加,所以应采取对角线式灌水法,加大灌水量,增加换水速度,既能降低温度,又能保持水质清洁,提高含氧量。

四、放养技术

蝌蚪变态后要在养殖场内均匀分散,防止幼蛙上岸后局部密度过大,造成幼蛙大量死亡。因此,在蝌蚪40日龄时要进行人工疏散到变态池中,密度为每平方米变态池5000个左右,每公顷养殖场可投放蝌蚪5万只左右。蝌蚪疏散到变态池后,应注意看管,防止被山洪冲毁,严防天敌危害,同时需要继续饲喂少量饵料,保证水量充足,保持水质清洁;气温低的地方可清理周围庶光树枝,增加光照。或用塑料膜铺底的办法提高水温。

五、越冬技术

人工养殖的林蛙与天然林蛙一样,基本上是水下越冬。因为人工养蛙数量远远超过了野生林蛙数量,所以河流的自然情况不能完全适应养殖林蛙的需要,需要人工修建林蛙越冬场所。一是整理天然河道,在自然的河道深水区,要适当加深、加宽、扩大,河流分岔多的需要进行修整合并,使河流集中,水量充足,使林蛙安全越冬。有的深水区自然隐蔽物较少,需要加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二是林蛙集中分布的范围,在河床的一侧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深度达到1.5米以上,同样投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供林蛙越冬。人工水库越冬可采取散放法,让林蛙自由寻找越冬地点。也可用笼装法,在笼内装一些草把之类的作为隐蔽物,然后将林蛙装入,放到越冬池中。

林蛙在水库中越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检查越冬河流的水量变化,特别是翌年1—2月份,水量小,要经常检查避免有冻干断水的河段,使林蛙冻死。二是有些水库属死水区,要经常打通气孔,保证林蛙的需氧量。三是注意防止黄鼬、鼠类等天敌危害。

六、捞捕技术

每年秋季林蛙体大肥胖、蛙油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林蛙成集群性下山入河,是回捕林蛙的最佳时期。

人工养殖林蛙的捕捉方法,目前主要用塑料膜拦截法和瓮子捕捉法。这两种方法,回捕率高,对林蛙的伤害小,且捕捞简单,成本低,此外还可采用翻石法、网捞法、草把诱捕法等方法进行捕捉。

(一)塑料膜拦截法是指在林蛙下山的路线上设塑料膜围墙拦截捕捉的方法。在选好的森林边缘,用塑料膜围高1.5米,向内(林蛙下山一面)倾斜45—60°角的围墙,下端用土压实,在围墙内清理0.5—1米宽的平道上深挖50厘米的沟道,9月中旬到10月初的阴雨天气里,在沟道里便可捕捉到大量林蛙。

(二)瓮子法就是用柳条、榆树条等编成的鱼坞子形状的笼子,要比鱼坞子稍大些,在每年的8月末就应在坡度大,流速快的地方修建倒八字形的瓮子口,9月中旬把瓮子安装好,可捉到大量的林蛙。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尽量避免损伤林蛙,并做认真挑选,选留一定量的种蛙单独贮存。未成龄幼蛙应迅速送到越冬场,成龄商品蛙应尽快出售。

大棚生态综合孵化半封闭养蛙法

此法适合山区养殖。选择两山夹一沟,有水源、树木、植被和昆虫多的自然条件为养蛙场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饲养,夏季在山林中进行区域放养,秋季收回,放入水库中越冬。由于大棚保温、防雨、人为调水、调温、喂食、无天敌,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达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只有50%左右;幼蛙比野生放散养的提前近两个月上岸。由于前期用繁殖昆虫人工喂养,幼蛙生长快,进入森林生活时,捕食和跳跃防天敌能力强。采用半驯化饲养后的林蛙,具有条件反射习性,于秋季气温低时回到驯养地点,回捕率一般高达38%以上,最高达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产周期由散养3年缩短到2年出栏。此法具有投资少(3000元可养10万只以上)、养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50万只)、回捕率高、效益好等特点。

大棚立体综合生态全封闭养殖法

此法适合于庭院、郊区、农田、大棚、果园、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养殖。采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区域夏季圈养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温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投放人工繁殖的昆虫,快速育肥饲养的办法。其特点是集中饲养管理,天敌少、损失回收率高见效快,一所即可出栏。利用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葡萄、蔬菜、林蛙、昆虫等综合生态立体种养,可养5万只成蛙,年收10万以上。

室内高密度快速精养法

此法适合于大部分地区家庭楼内、平房及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先在室内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进行种蛙配对、产卵、孵化,饲养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学原理,在室内用立体三层笼箱、投放人工繁育昆虫饲料,采用恒温快速育肥、高密度精养的办法,每平方米可养殖幼蛙500只,青年蛙300只,商品蛙150只。幼蛙饲养4—6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四季均可养殖,每年可养三批幼蛙。立体养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个月可获纯利1.5—2.2万元。此法不受条件、气候的局限,投资可多可少,规模不限,易管理,见效快,成活率高达85%,收获率100%,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

标签: 林蛙 养殖 技术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ke/opmz4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