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科普知识

> 棕榈的功效与作用

棕榈的功效与作用

棕榈的功效与作用

棕榈有收敛止血、燥湿杀虫等功效作用,适宜人群: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下痢者,禁忌人群:出血诸证瘀滞未尽者。

功效详情:

1.收敛止血:棕榈皮味苦涩,性平,入肝脾二经,味苦能清热燥湿,味涩能收敛,能止血,故有收敛止血的作用。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下痢,血崩,带下,金疮,肠风下痢。《本革拾遗》:烧作灰,主破血止血。

2.燥湿杀虫:棕榈皮味苦涩,入肝脾二经,苦能燥湿,能杀虫,涩能收敛,所以有较好的清热除湿、杀虫止痒的功能。常用于带下,疥疮均有较好的功效。且能止泻止带,尚可用于久泻久痢,妇人带下。如《近效方》治泻痢,单用本品,烧研,以水调服;治赤白带下,以本品与蒲黄各等分,用酒调服,如棕毛散《本草经疏》:……湿热下痢初发;肠风带下方炽,悉不宜遽用。即用亦无效。

功效详情:

棕榈(《本草拾遗》),又名:棕(《山海经》),栟榈(杨孚《异物志》),棕衣树、百页草、定海针。常绿乔木,高达15米。杆圆柱形,不分枝。叶簇生于杆顶,圆扇形,革质,长约70厘米,有皱摺,开展时掌状,深裂至叶片的中部以上,裂片具主脉,先端2尖裂,两面均光滑无毛;叶柄长可达1米以上,质坚硬,上面子坦,下面凸起呈棱形,或有时两面凸起,两侧边缘具刺,柄基部有抱茎的叶鞘,分裂为棕褐色纤维状毛(即棕衣),叶鞘脱落后,在杆上留下呈环状痕迹的节。肉穗状花序短,自叶丛中抽出,下部有多数大形鞘状苞;花小,多数,淡黄色,单性,雌雄异株;花被6片,卵形,排列成2轮,外轮小于内轮,镊合状;雄蕊6,花药背着生,花丝极短;子房上位,雌蕊3,基部合生,1室,胚珠1。核果球形或近肾形,直径7~9毫米,具短柄,常有宿存的花被片。种子1,扁球形或肾形,暗灰色或淡黑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

栽培于村边、溪边、田边、丘陵地或山地。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甘肃等地。

本植物的根(棕树根)、心材(棕树心)、叶(棕榈叶)、花(棕榈花)、果实(棕榈子)等亦供药用。

标签: 棕榈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ke/k5eeo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