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是什么意思?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成语发音:guó jiā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

成语解释: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查看更多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三国志通俗演义·司马懿破公孙渊》:“‘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主公当避凶就吉;今若背反,必丧身矣。”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要怎么理解这句话?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这句话富含深刻的哲理,其中的妖孽并不是指灵异事件,而是指大奸大恶的出现,正义消失或者人才流失等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国家兴衰的道理。

国之将兴,士皆归,邦之将亡,贤先避

这是《素书》中的一句箴言,国家政治清明,上下和顺,自然会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才也会纷纷来投靠,这样的国家自然就可以兴旺发达,反之,政治昏暗,人才受到排挤和迫害,他们自然会选择用脚投票,失去人才的国家,就等于失去智力,国家自然也会衰败下去。

大奸大恶

秦时的赵高以指鹿为马来排除异己,至使秦二世永远也听不到一句实话,直到陈胜已经兵临潼关之时,秦二世依然一无所知。

唐代的李林甫为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然让玄宗下旨剥夺汉族节度使的兵权,全部用胡人来当此要职,最终使得安禄山坐大。

正义的消失

当老实善良的人越来越老实,奸佞小人越来越猖獗的时候,就说明正义正在消失,当正义消失之后,邪恶就会当道,谎言就成了真理,善良之人得不到保护,奸邪之人得不到惩制,这样的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

谦宇心得:“国家”在不同的人认知中有不同的概念!在我的概念中,国家永远不会亡,因为国家的概念是国土和国土上生活的人们!

请问“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最早出自哪?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最早出现在西汉的《礼记·中庸》。

译文为:国家衰落破亡,必然会出现乱臣贼子。

广为流传是因为在《封神演义》这书中的苏妲己,《封神演义》对于殷商的灭亡,大多数人都归咎于商纣王的无道,说他宠信妖妃妲己,纵情酒色,残暴杀人为乐,因而周武王要起兵讨伐这个无道的昏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是,商纣王被干掉了,殷商灭亡,西周封建开始。在演义中,有这么一句古话:“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龙漦帝后,变幻离奇。所谓“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然孔子云:“妖孽者,天所以警天子诸侯也。”故妖孽不胜善政,至治之极,祸反为福。周宣果能发愤修政,自可挽回气运。乃不知恐惧修省,而滥杀无辜,是无异抱薪救火,适自速其亡也。幽王燃燧取笑,诚极媚内之能事。彼媚内取笑时,何遂不计及征兵莫至时耶。呜呼,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三代之亡,皆以女色。女色祸人之烈,一至于此,然不足为女子咎也。成周之兴,岂不有赖于三太耶。兴亡之枢纽,是在男子尚德不尚色而已。

译文为:

龙的口水居然生出帝王后妃(褒姒),真是变化莫测,出人意料。所以说一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会有妖孽出现。于是孔子说:“所谓妖孽,其实是上天派来警告天子诸侯的。”因此妖孽对于善政无能为力,只要将国家治理得好到极致,便可将灾祸的局面扭转变为福祐。周宣王果真能够发愤治理国家,自然可以挽回气运。

却不知道如果一味恐惧修身反省,而导致滥杀无辜,这种做法无异于抱薪救火,只能加速自身的灭亡。幽王点燃烽火博取美人一笑,实在将媚内做到极致了。但他媚内取笑的时候,为何不能想到后来召集救兵而不来的时候呢?呜呼,如此显赫兴旺的周朝,竟因褒姒而灭亡。

夏、商、周三代的灭亡,都是因为女色的祸害导致,女色给人造成的危害,至于如此吗?恐怕不能将罪过全部归咎于女子。周成王时期的兴盛,岂不是有赖于太师、太傅、太保教育的功劳?而周朝兴亡的关键,则在于男子应当崇尚德政而不是耽溺于美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庸

国之将亡,妖孽横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封神演义》常说的一句话。

作者经常用这句话,个人认为是发出谶语,还有可能是迷信。再者是延续古代的亡国预兆。妖孽横行必生祸患,迷惑君王,从而致国亡

这个问题纠结啊!目前尚未证明有!!

妖孽什么意思

引证详解

1.指物类反常的现象,古人以为是不祥之兆。

①《礼记·中庸》:“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②明 沈德符 《野获编·禨祥·死麟》:“ 河南 光山县 有一麟,亦牛所孕,其产时,光怪照耀,比邻皆谓火发来救,愚民不识,詈为妖孽,共击死。”

2.指妖魔鬼怪之类。

①《西游记》第六七回:“若果降了妖孽,浄了地方,我等每家送你两亩良田。”

②《抗日歌谣·大 冶鄂城山区民歌》:“贪官污吏象妖孽,乡保豪绅相勾结。”

3.比喻邪恶的事或人。

①《乐府诗集 ·郊庙歌辞一·西颢》:“奸伪不萌,妖孽伏息。”

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给事中蔡金台奏折附片》:“所可虑者,独在此谣传不实,真信不通,人心摇动,则妖孽潜滋。”

③叶紫 《 星》第五章:“今年就是清扫妖孽的年辰呀!”

④唐 赵元一《序》:“睹此妖孽,摇动中原,莫不痛心疾首。”

4.比喻女色。

唐 元稹《莺莺传》:“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5.犹祸害,危害。

《国语·吴语》:“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 吴国。”

标签: 将亡 妖孽 国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rpm4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