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学前教育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什么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什么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什么意思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

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等。

论语及孔子: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标签: 改是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xue/m2o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