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学前教育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是什么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是什么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者,谓之和”是什么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出处:

战国时期·子思《中庸》。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作者子思的介绍: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

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xue/3lzx3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