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学前教育

> 秋晚的江上的中心思想

秋晚的江上的中心思想

《秋晚的江上》写了秋季的傍晚,鸟儿忙碌了一天,“背”着斜阳归巢。飞过江边时,双翅展开,夕阳就“落”在江面上,“白了头”的芦苇,在夕阳的照射下,也变成了一位位年轻靓丽的女子。《秋晚的江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运用散文的句式,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秋晚的江上的中心思想

《秋晚的江上》原文: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赏析:黄昏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悲哀的美。“倦”、“驮”是关键二字。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像,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

整首诗富于旧诗词的情调,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一幅静中见动、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同时又有诗人自己的风格,就像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秋晚的江上表达了什么感情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其对江边秋景的赞美之情。《秋晚的江上》描绘了秋天某个日暮时分的江景图,借倦鸟驮着斜阳归巢的景象,表现出鸟儿的不堪重负,也寄托了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秋晚的江上》的赏析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日暮秋景图。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残阳斜照,映红了江边的芦苇。全诗情景交融,视点从日暮的天空落到江边的芦苇丛,构成了秋天黄昏时分的美丽江景。诗歌的末尾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使全诗增添了情趣与生气。

《秋晚的江上》的全诗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秋晚的江上》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都呈示出泰戈尔与日本俳句的风格。

全诗原文如下: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写作新诗的诗人受旧诗词的影响很大,所以那个时候的新诗都有很浓重的旧诗词风格。除了是用白话来抒写之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往往和旧诗词没有多大差别。这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

此诗的作者刘大白也正是如此,他虽试着去写纯粹的白话诗,但这首诗在格律上还些许遵循古典诗歌原来的要求,所以还是可以看出来其受旧诗词影响的痕迹。《秋晚的江上》便是在这种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黄昏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悲哀的美。

“倦”“驮”是关键二字。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像,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的渲染和奇丽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这样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诗人原只注意江上的飞鸟,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

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毋宁看作是诗人想像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诗人把眼光从江上转移到江边的芦苇。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晚的江上这首诗诗人以其婉约而又细腻的的方式,谈其所想,表其所思。一句“尽管是倦了,还托着斜阳回去” 诗人所表达的美,亦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感。乍一看虽是一种寥落的景象,但骨子里无不散发着积极向上、阳光的本色。让人为之一振。这鸟儿似乎是诗人的化身,行所想之事,表心之所思。秋晚,夕阳西下,夜幕及降临,黑暗也将收敛最后一缕阳光。鸟儿虽已疲惫不堪,但仍意志坚强的追求希望,哪怕希望仅是一息尚存。诗人借景抒情传达了他对他所爱的事业或是所追求的世界的强烈欲望。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其中唯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和积极的态度。

秋晚的江上告诉我们的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爱护自然环境。

20世纪20年代,写作新诗的诗人受旧诗词的影响很大,所以那个时候的新诗都有很浓重的旧诗词风格。除了是用白话来抒写之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往往和旧诗词没有多大差别。这是当时诗歌的一大特色。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候,天色已晚。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黄昏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带着一股悲哀的美。“倦”、“驮”是关键二字。

归鸟倦了,这是诗人的想像,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的渲染和奇丽的想像,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这样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

秋晚的江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归巢的鸟儿、斜阳、 江、芦苇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奇异瑰丽、令人心醉向往的秋江黄昏图。

原文: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作者:近代诗人刘大白

扩展资料: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作者用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动静结合、声色俱备的美丽图景,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由悲哀转为欣喜的情绪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秋晚的江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xue/17874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