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生活常识

> 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三思”指的是思进、思退、思危。“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大概意思是说: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多次,然后才付诸行动。

孔子听说后,说:“再多思考几次,这样才算可以啊。

”“三思”中的“思”是思考、考虑之意,“三”则是泛指,表示多次、几次。

《论语·公冶长》:《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着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品鉴赏:《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eng/8x6p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