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生活常识

> 信达雅谁提出的

信达雅谁提出的

信达雅谁提出的的答案是:严复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通俗的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翻译虽然为再创作,但是也是忠于原文的,所以严复先生就提出了信这一要求。不过不能够完全的依照原文,在信也就是准确达到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让人可以没有困难地阅读文章,要求通顺。雅是严复结合了我国古典哲学的一种思想,因为虽然严复提倡西学,不过他并不是崇洋媚外,他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极其认同的,所以他认为汉之前的文法是很尔雅的,外文译中文一定要将二者结合起来。随着时代发展,也认证了信达雅的很多内容都是符合实际的。

信达雅谁提出的

严复先生的“三字经”,深刻触及、准确涵盖了翻译的核心,译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和谐。正因其原则精炼,所以后人发挥和扩充的内容则能更加系统。现代翻译工作者虽对本原则的理解各有偏重,但基本都认为:“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畅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该原则一经提出,即得到清末学人的推崇,并在不断运用中得以发展和完善。如1932年林语堂著述《翻译论》,对译文评价提出了三重标准:重实、通顺、美,即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

不难发现,林语堂的主要观点与严复的标准并无太大出入,后来傅雷提出“传神说”,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说”,标准反而显得虚幻,也未如严复标准的简约,也仍未脱离“信达雅”的窠臼。故而有学者认为,随着翻译的昌盛,人们只会越发感到信达雅标准的兼容并包,因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品质,历久不衰,这也是中国对于翻译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标签: 信达雅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eng/57e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