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使相是什么

使相是什么

官名。使相是一种官名。

晚唐时期,为了笼络跋扈一时的节度使,朝廷授予他们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

使相是什么

五代沿用,实际上不行使宰相的权力。宋代,在亲王、留守、节度使等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都称为使相,他们不参预朝政和签署朝政命令,只在朝廷除授大臣的诏令上副署,这种副署多是形式性质的,真正行使了实质意义的,两宋仅存一例,即乾德二年赵普拜相事。“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在古代一般作为宰相的简称,从字面意思理解“使相”是地位相对较高的地方节度使或者观察处置使。关于使相一般性的概念是这样解释的:“使相,唐宋五代以来宰相出任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

”汉代曾有“出将入相”的政治传统,军权与政权的结合使相权足可威胁皇权。隋唐以来,相权渐受限制。而唐中后期以来,因地方节度使权力日彰,掌握地方兵权、财权及人事权,渐有独立之实。

安史之乱之后,唐中央为安抚藩镇的离心倾向,既承认节度使为地方之最高统治,而又给予其同平章事之衔,又令部分宰相同时兼地方节度使,由此成为集“将”与“相”为一职的使相官衔。赵宋王朝以和平兵变夺取天下,军权集中于中央,而将节度使作为品官之阶保留,使“使相”成为宋代官制中的最高虚衔。使相制度在唐玄宗开元十年闰五月设置,经历了五代、宋,到南宋末年才正式从职官体系中消退,存在时间长达六百年。

唐代使相的出现是宰相名号转化为阶官的一种变化,宰相名号转化为阶官,对宋代以职事官为阶官,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奠定了基础。使相这一官职是在唐中后期出现,它是伴随着安史之乱,地方藩镇割据产生的,此时使相主要指的是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者藩镇节度使带宰相官衔,统称为“使相”。唐代同平章事为宰相衔,侍中或中书令为宰相职,郭子仪、李光弼等都是以节度使兼同平章事或兼侍中、中书令荣升为使相,可见使相是两种官名的合称。

节度使加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使相,只是节度使以宰相之名担任使相,只有相名,但是没有实际的相权,并非真宰相。唐玄宗之后使相在唐代作为一个新的官职出现,此时的使相主要指的是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在唐后期随着地方独立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央与地方藩镇关系的变化,使相的授予对象也随之变化,唐中期使相是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唐后期使相是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及检校长官、三公三师。唐玄宗设置使相初始,授予节度使加同平章事,随着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变化的不断发展,到唐后期授予是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唐中后期初置使相,原因在于藩镇节度使势力不断扩大,以至于威胁唐王朝中央政权的稳定。

唐代使相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种是宰相拥有节度使的称号,这类使相一般是属于功勋故老类型,中央政权给予他们一些恩惠及优待,以此能继续维持其统治,这种类型的使相在唐代属于少数部分;还有一种是藩镇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头衔,这类使相一般是嚣张跋扈、地方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首领,中央给予至高的荣誉和头衔,笼络他们以此缓和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紧张关系。唐代使相基本上是以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为主要类型,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的使相屈指可数,有李光弼、郭子仪、李全忠等人。唐后期使相授予范围逐渐扩大,唐王朝对节度使愈加恩宠,节度使得权力也愈加扩大,更加膨胀,逐渐威胁唐王朝统治的稳定,使相在唐后期发展为影响社会时局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标签: 相是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okxp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