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国子监是什么意思

国子监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什么意思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

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永安元年(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今南京),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建康太学。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今南京),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

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

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什么是国子监?

国子监是我国明、清两代国家管理教育的高衙门(类似如今的教育部)和国家设立的的高学府,也称“太学”。目前国子监与隔壁的孔庙统一售票,游客购票后进入孔庙,在碑亭旁的“持敬门”进入国子监游玩。

国子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大殿、彝伦堂、敬一亭等主要建筑。

其中辟雍大殿整个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大殿:皇帝讲学之处辟雍大殿这一个十分独特的建筑,是一座建于圆形水池中央的方型殿宇。这种建筑形制有这很深的含义:辟雍外环绕的圆形水池,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这王道教化的圆满不绝。其它主要建筑:辟雍大殿以北是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大殿后,这里改为了国子监的藏书处。

彝伦堂的北边是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是国子监官员办公的地方。国子监的琉璃牌坊,是北京的一座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牌坊正反两面的横额上,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字,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崇文重教。在国子监内设有“中国古代科举展”和“国子监原状陈列展”等常年展览,对科举制度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去参观。

相比较北京一些景点的熙熙攘攘,国子监内古树林立,游客也不是很多,环境非常清净。国子监周边的胡同区也很不错,绿树成荫,四合院灰墙青砖,沿街有许多的茶艺馆,文房四宝,佛物商店等。

国子监什么意思

最古老的大学。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

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

国子监的意思是什么?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是什么意思

最古老的大学。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

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

“国子监”是什么意思?

最古老的大学。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

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

国子监什么意思 主要功能是什么

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始于晋,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国子监的主要功能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学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国子监职务 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

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标签: 国子监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noyy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