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三思而行指哪三思

三思而行指哪三思

我自己的角度;对方的角度;第三者的角度。

三思是指在我自己的角度、对方的角度、第三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三思而行:三:站在我你他的角度上,思:思考。而:然后。行:行动。反覆再三考虑,然後再做。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译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动。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有人说:“三思”指的是思进、思退、思危。这种建立在功利主义上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价值观,在方法论上不具有普遍性。文化诊断学从思维体系完整性和思维方式完善性的角度阐述了“三思”的具体方法:

(一)首先思考是什么。 也就是对该事物进行定义、定性和定位分析,弄清楚该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就能够对事物的结构、矛盾、联系、过程做出具体分析,进而对它的存在本质做出科学判断。

(二)其次思考为什么。 也就是要分析事物产生的背景、相对性条件,以及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真理结构,就能够判断其中的因果关系,理解它“为什么”。

(三)然后思考做什么。 也就是要从“我”的角度对它进行合理取舍——“我”是当事人应该怎么做?怎么想?其中的力度、角度、适度如何进“量”的把握。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应变思维方法论,就能够在实践判断的意义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思而行指哪三思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即季文子,为人谨慎,凡事都要多次考虑以后才决定做不做和怎样做,即主张“三思而行”。

季文子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的正卿大夫,辅佐过两朝国君,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希望我的妻子穿漂亮的衣服,马也用粮食喂养。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听到这件事,非常生气,将儿子仲孙关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痛改前非,也让他的女人都穿粗布衣服,喂马的饲料只用杂草。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然而,孔子并不十分赞同季文子的这种态度。孔子和季文子生不同时,孔子出生的时候,季文子已经逝世十多年了。后来孔子听人说到关于季文子的谨慎态度时,便评价道:“再,斯可矣”。意思是说,没有必要“三思”,只要能“再思”也就行了。

标签: 三思而行 三思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62pq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