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还是成语故事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还是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尹文子》,后来有多本文献引及,但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战国策》。

“狐假虎威"是本书的一则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句成语,含贬义,用来比喻借着有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还是成语故事

是寓言故事,是一则比喻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的寓言故事。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有一次,楚宣王好奇北方各国都惧怕昭奚恤,于是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群臣不能作答,江乙便向楚宣王讲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老虎称霸深山,捕获百兽为食。

一次,老虎碰到一只狐狸。狐狸装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说:“你怎敢吃我?天帝封我为兽王,统管百兽。你要是吃了我,就是忤逆了天命!如果不信,你跟在我后边到山林中走走看,百兽见我,哪个敢不回避?”老虎想验证狐狸说得有无道理,就跟它走了。

林中群兽看见它们走来,纷纷逃窜。老虎不知群兽是畏惧自己而逃走,以为是真的害怕狐狸呢!江乙接着说“今天大王统治的区域方圆5000里,带甲士兵上百万,因此北方国家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其实他们害怕的是大王的兵甲,就如同百兽害怕老虎(而非狐狸)一样!”江乙出身游士,能言善语,他借物喻人,讽喻昭奚恤专权而其实没有什么真本事,北方各国害怕的是楚国地域辽阔、兵甲百万,昭奚恤只不过依仗楚宣王的威风而已。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

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

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仗势欺人的坏人,即便能够得逞、嚣张一段时间,最后是绝对落不到好下场的。如今这个寓言故事也演变成了一个四字成语,成语表示倚仗他人的势力、权力来打压、欺负他人。

狐假虎威是什么故事是寓言还是童话?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是我国古代以寓言故事的形式演变而来的一句成语。

“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于《尹文子》,后来有多本文献引及,但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

狐假虎威的寓言意义这故事是比喻有的人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就像故事中的狐狸,就是假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那些小动物。小朋友们,“狐假虎威”可不是一种好的行为哦,借着别人势力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小朋友们,大家好呀,欢迎来到今天的寓言故事小课堂。

在之前几次寓言故事小课堂中,我们知道了“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小故事的典故。也知道了寓言故事是通过讲述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可读性很强,一般来说,我们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原文如下: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译文: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扩展资料:出处介绍:《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吗

狐假虎威是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

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原文: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也,犹如百兽之畏虎也。”译文:荆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地区的诸侯都惧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没有能回答上来的。

江一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该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

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扩展资料: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

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

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狐假虎威的故事:一天,老虎街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松鼠对猴子说:“看这只笨老虎,还以为我们真的怕狐狸呢,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根本不配做我们的大王。”猴子说:“是呀!是呀!”老虎听了怒发冲冠:“这只死狐狸,我非得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才知道本王的厉害!”说着便气冲冲的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老虎早早的出门觅食,狐狸正好也要出门办点事。他们俩在一条小路上碰面了,真是冤家路窄!狐狸一看是老虎就吓得半死,看情况是跑不掉的。只好再耍阴谋,老虎问狐狸:“狐狸先生你还好吧?”狐狸说:“还好,还好,大王您也过得好吧。

老虎一看狐狸这假惺惺的样儿心里就直冒火,一生气老虎便向狐狸扑了过去。狐狸眼睛一转,连忙捂着肚子可怜巴巴的说:“哎呦,大王呀,悲惨的事情还是在我身上应验了,得了人家说的生病了,打王别离我太近,小心您也得这病,我死了不要紧,你死了谁来当大王!”说完便两眼一闭倒了下去,老虎一听心颤了一下,是呀,谁敢拿自己的性命作保证呢?于是老虎只好悻悻的走了,不一会,狐狸睁开眼睛一看,老虎走远了,站起来撒腿就跑,就这样狐狸又一次脱离了虎口。

《狐假虎威》是童话故事吗?

《狐假虎威》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寓言故事。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在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

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就将了狐假虎威的故事,让楚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狐假虎威故事简介。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号称森林之王。

它每天都要捕食其它动物,动物们都非常怕它。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

它一本正经地大声对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的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令。”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

”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 老虎看着动物们都逃跑了,不知道野兽们怕得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

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狐假虎威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狐假虎威,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含贬义,用来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狐假虎威揭示凡是借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一切狡猾,奸诈的人,总是喜欢吹牛皮,说谎话,靠欺骗过日子,这种人虽借外力能逞雄一时,而其本质却是最虚弱不过,不堪一击的道理;狐假虎威近义词有仗势欺人、狗仗人势、狐虎之威、攀高结贵、拾人牙慧;反义词有独步天下、独擅胜场。

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仗势欺人的坏人,即便能够得逞、嚣张一段时间,最后是绝对落不到好下场的。

如今这个寓言故事也演变成了一个四字成语,成语表示倚仗他人的势力、权力来打压、欺负他人。狐假虎威这个故事讲的是,狐狸为了避免自己被老虎吃掉,便欺骗老虎说自己得了天命,已经成为王中之王,如果老虎吃掉它,就会遭到天谴。之后狐狸假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老虎便以为狐狸说的都是真的。后来,老虎假扮成狮子,套出了狐狸的话,才知道狐狸骗了自己,于是就将狐狸给吃掉了。

在生活当中,像狐狸这样的人即便能够借外力能逞雄一时,但是他自己确是丝毫没有任何实力可言,当谎言被戳破的时候,也就是坏的报应来的时候。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5xd1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