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科普知识

> 桢木什么时间打顶

桢木什么时间打顶

桢木就是女贞,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生长期间随时都可打顶,只要避开寒冬即可。冬季修剪会影响来年的萌发,对后期生长不利。打顶就是将枝条的顶梢部分剪掉,这样可控高,也可让养分更集中,从而枝干会长得更加粗壮。注意平时的管理,生长期间勤施加薄肥,养分足,环境适宜长势才会更加旺盛。

桢木什么时间打顶

图片中,帧是代表什么?十帧等于多长时间

一帧就相当一张图片,我们以前看的电影,实际上就是照片的连续投影,1秒钟切换24帧以上,看起来就是电影了。实际上,那一张底片就是一帧。

一般10帧的时间大概在0.3-0.4秒之间

如果现在是上网看视频或者玩游戏10帧/秒,速度就很慢了。

印刷术是怎样演变的?

说起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就要说起印度佛教的中国历史,因为在此之前最早前原始的印刷术新生事物的发明并不是都被认可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特别是到了后五唐时期正是从汉代进驻中原的印度佛教的迅猛发展才凸显了原本的手抄经文和佛像图远远落后于当时寺院和教徒的发展速度,当时,有人描述着,在各个庙宇寺院里一大部分的庭院和殿堂被很多光头的和尚和请来的落魄秀才和民间识文断字的先生们占据的,每人身边都是厚厚的经文在等着抄录,而当时在大唐全国就有大型寺院400多所。

虽然,已经是有史以来最为浩大、动容的抄录场面但是却面对偌大的民间、佛教需求来说,经文的短缺大大的制约了这种佛教的迅速发展进度和“众生的普度”民间需求,不得已,才逼迫人们从把碑刻和碑拓方式上得到了启发开始了大批量正式运用到了这民间、佛教的雕版印刷上来。因此又继续在宋代开始用于书籍出版和官方实用,据说,第一位把雕版印刷用于书籍出版的就是一位私人出巨资进行刻版印制的文学家,据传,共花去了二十多万白银。

在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再后来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在尝试木制活字失败后有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在历史上被称为印刷术的最大革命。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是胶泥印刷存在的诸多缺憾和不稳定,最终被作为不成熟的发明被后来的王帧发明的木制活字印刷所替代。

元初,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中国之雕版印刷术在发明后不久,即传至日本,后来又在十二世纪传入埃及。欧洲大约在十四世纪才有木版印刷的图像,现行之木版水印画依然采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术则在大约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日本,复由中亚传至小亚细亚与埃及,并影响于欧洲。欧洲最早用铅、锑、锡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腾堡(nberg)所创,距毕升之发明已四百余年了。可以说,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进步的一大贡献。

印刷术的演变为:雕版—胶泥活字—木制活字—铅字—油印—锌版—胶片等七打步骤,当然了在全国各地还有着石印、染印等等印刷机巧,但是,记者这里只对影响社会主流进步的印刷革命做一个扫描纪录而已。

把真正利用油印技术印刷文件的人是旅居英国的匈牙利人盖斯特泰纳。1881年左右,他用涂蜡的纤维纸作为模版,用铁笔把要印刷的资料刻于其上,铁笔刻写之处,纤维便出现微孔,然后将油墨刷于版上,用滚筒压紧推动,使油墨透过蜡版,粘附在下面的纸上。

记得小的时候,老师总是到班上点出那些身体健壮有劲的同学到老师办公室去把老师刻好的学习辅导材料蜡纸卡到油印机上,然后把厚厚的白纸夹在机器下层,再用一个墨辊沾一点油墨,在另外一格大木框子里反复滚沾,待把油墨滚压均匀了再在蜡纸上层的网上用力均匀的推过,待印网掀起后一张带有墨香的资料就印好了。

那时候全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用这种印刷技术进行制作各自所需要的材料,很多硬笔书法家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发明家爱迪生在20世纪初也对孔版印刷进行过研究,他把铁笔与马达配合起来,通过控制马达来使铁笔在纸上刻划,制成油印版。虽然这处方法当时未得以广泛重视,未能投入实用,但其原理却启发了后人。

1888年,盖斯特泰纳用打字机代替铁笔,他将打字机上的色带卸下,使字直接打在蜡纸上,字迹在蜡纸上留下痕迹。卸下蜡纸,铺于纸上,涂墨压印,获得了成功。

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里,记者找到已经不再是有着昔日伟岸魁梧身躯的转业军人的二叔,这位即将退休的小学老教师,为了家乡的孩子们,为了他的爱情,默默地把青春贡献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找二叔的目的是为了拍摄到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土得掉渣老玩意—油印机。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一考试就会在发卷子的时候闻到一种油墨味,清清的香香,以至于每每回忆起来把考试的时候的恐惧和担心都抛在的九霄云外了,在课余时,同学们都是抢着帮着老师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特别是一些想表现自己的孩子们。

但是,能刻蜡板,用油印机帮老师印资料大都只有班上的干部才有这个资格和权利。我们这些调皮的后进学生,能靠上前去帮着割割纸,装起印好的资料就已经是最欣喜若狂的事情了。现在回想起来却又不是只为一个清清香香孩提苦涩纯梦。

这次看到的学校的样子虽比记者上学时候的条件好多了,但是和过去依然是相差无几。

开始时,二叔以为我是为了收藏油印机而来的,所以还特地给我包好了放在那里,并有些留恋的说,再不会撅着屁股半夜刻蜡板了。也没有人会帮我掀纸印资料了。看着给我演示油印过程的二叔头上的白发,心里有些酸酸的感觉,可能这也是二叔看着即将消失的油印机时的感觉吧,二叔老了——。

标签: 打顶 桢木 时间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ke/2700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