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什么是桑螵蛸

什么是桑螵蛸

概况

异名: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

什么是桑螵蛸
蟭(《尔雅》郭璞注),鸟
什么是桑螵蛸 第2张
、冒焦、螵蛸(《广雅》),致神、螳螂子(《别录》),桑上螳螂窠(《伤寒总病论》),赖尿郎(《本草便读》),刀螂子、老鸹苾脐(《河北药材》),螳螂蛋、尿唧唧(《山东中药》),流尿狗(《中药志》),猴儿包(《四川中药志》),螳螂壳(《江苏药材志》)。

基源:为螳螂科刀螂属昆虫大刀螂、南方刀螂及另属拒斧螳螂。药用其干燥卵鞘。

原动物: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又名中华刀螂(《中国药用动物志》)。南方刀螂Paratenodera augustipeunis(Saussure),又名素叶螳螂(四川)。拒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e,又名拒斧、天马(《中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大刀螂 体形较大,体长75~90cm。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及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雌虫腹部特别膨大。

生境与分布:常栖息于草丛和树枝上。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南方刀螂 体形中等大小,细长,体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大而突出。单眼3个。红棕色,呈“品”字形排列。翅淡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节三角形,两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显明的桔红色斑块。中足和后足细长。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竹丛及草丛荒地处。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

生药

采集: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死虫卵,晒干或烘干。

鉴别

性状:①团螵蛸(又名软螵蛸):卵鞘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长约2.5~4cm,宽2~3cm,厚1.5~2cm。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浅黄褐色,上面隆起带不很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棉状物,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细小椭圆形的卵,卵呈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或微咸。主产于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甘肃、辽宁等地。 ②长螵蛸(又名硬螵蛸) 略呈长条形2.5~5cm,宽1~1.5cm,厚约1cm,一端较细。表面灰黄色,上面有1带状隆起,带的两侧各有1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底面平坦或凹入。质坚而脆。主产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地。 ③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厚1~1.5cm,表面灰褐色,上面有1带状隆起,内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坚韧。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均以个体完整,色黄,体轻而带韧性,卵未孵化,无杂质者为佳。

理化:本品2g,加水20ml,煮沸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0.2%茚三酮试液3~4滴,煮5分钟,显蓝色。(检查蛋白质)

加工炮制:炒桑螵蛸:将净桑螵蛸置锅内与麸皮同炒至老黄色,取出,筛出麸皮即可。盐炒桑螵蛸:取净桑螵蛸,用盐水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10kg桑螵蛸用盐0.5kg,加水适量溶化)。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

含蛋白质58.5%,脂肪11.95%,糖1.6%,粗纤维20.16%,水分2.81%,Ca0.4%,Fe、胡萝卜素样色素[1]。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六分子结晶水)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Glycoprotein)及脂蛋白(Lipoprotein)[2]。

桑螵蛸中含有氨基酸,总量为0.432%,其中各氨基酸含量为(mg%),天冬氨酸25.23,苏氨酸13.80,丝氨酸29.95,谷氨酸107.50,脯氨酸33.15,甘氨酸11.45,丙氨酸38.77,胱氨酸2.04,缬氨酸67.98,苯丙氨酸8.10,赖氨酸3.00,组氨酸1.52,色氨酸1,73,精氨酸42.86。总磷脂含量0.43%左右,共有7种磷脂成分,以LPC及PC为主[3]。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8。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73。
[3] 中药材 1989;12(8):24。

标签: 桑螵蛸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o3q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