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大巧若拙是什么意思

大巧若拙是什么意思

大巧若拙是什么意思

大巧若拙”出自于: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若:似。拙:笨拙。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

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认为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

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而在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却恰恰说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特征。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在老子提出大巧若拙”之后,巧拙的辩证关系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造句:

1、所谓返璞归真,大巧若拙,说的便是这种境界了。

2、一个全国赫赫有名的学者,还这么平易近人,真是大巧若拙啊!

3、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王若云听完倒是笑着感概了一句大巧若拙,自己的巧办法反倒显得有些笨拙和凶险了。

标签: 大巧若拙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nvpz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