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是什么意思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是什么意思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是什么意思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的意思是:志士仁人,不容易因为活而去做危害仁的事,却会因为保权仁”而放弃自己的性命。

这也就是说大家如今常说的杀身成仁”,众所周知仁”是孔子理论中具体内容,能够 说基本上孔子的全部理论见解,说到底全是会重归到仁”之上,老夫子从仁道”出发,搭建了全部儒学的基础。

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战国·孔子弟子及其弟子《论语·卫灵公》。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②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③,小人穷斯滥矣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到了断粮数日的厄运,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只会牺牲生命去成全仁义。”

注释:

①兴:起。

②愠:音yùn,怒,怨恨。

③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④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典故: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者、大思想家孔子创立仁爱”学说。这一学说主张全社会人人相亲相爱,以仁义待人。仁爱”学说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有一次,孔子在家中给弟子们讲授仁爱”学说,一名弟子恭敬地请教道: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当然都是很好的,谁都想成为一位有仁德的人。但是,人活在世上,会产生无休无尽的私欲,假如仁德和私欲两者发生了冲突,该舍弃哪方,选择哪方呢。”

孔子严肃地回答道:这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当仁德和私欲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义的。

子贡听了孔子这番话,十分激动,躬身请教孔子道:先生,仁德一定是很难获得的吧,弟子们该如何去培养自己的仁德呢。”孔于耐心地开导他说:培养仁德的过程是极其漫长而艰难的。比方说,一名工匠要干好他的活计,就必须先拥有得心应手的工具;一个国君要想施行仁义之法,就应该选用贤能有德的人去侍奉他;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应该挑选志士仁人交朋友。只有这样,仁德才有可能慢慢地培养起来啊。”

弟子们听完孔子的高论,纷纷站起来,毕恭毕敬地向孔子施礼,表示敬佩叹服。

寓意:

仁义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在儒家看来,仁义和生命在很多时候是不可同时兼顾的,为了仁义,牺牲生命在很多时候也是必要的。这是道德崇高者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在两千多年后的如今仍然闪耀着光芒。

作品介绍: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孔子的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18p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