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学前教育

>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2、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3、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4、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5、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6、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7、《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是: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8、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9、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10、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11、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12、原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

15、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16、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18、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

19、“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0、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21、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22、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23、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24、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25、“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26、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27、“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28、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

29、“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30、“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

31、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32、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33、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34、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35、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

36、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37、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38、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

39、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

40、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41、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标签: 夜泊 枫桥 写作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xue/m4o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