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学前教育

> 数轴的起源

数轴的起源

数轴的起源于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的提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思考如何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时,受到蜘蛛吐丝的启发,利用三根数轴画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数轴也因此被称为一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数轴右边上点表示的数总大于左边上点表示的数。

数轴的起源

数轴的作用

1、能形象地表示数:横向数轴上的点和实数成一一对应,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2、比较实数大小:以0为中心,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

3、虚数也可以用垂直于横向数轴且同一原点的纵向数轴表示,这样就与横向数轴构成了复数平面。

4、用两根互相垂直且有同一原点的数轴可以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三根互相垂直且有同一原点的数轴可以构成空间直角坐标系,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初一数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有理数总复习

一、知识归纳:

1、数轴是一条规定了原点、方向、长度单位的直线。有了数轴,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它上面的一个确定的点来表示。在数的研究上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数和最简单的图形——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它是数形结合的基础。但要注意数轴上的所有点并不是都有有理数和它对应。借助于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法则是: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相反数是指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互为相反的两个数位于数轴上原点的两边,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有了相反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就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

3、绝对值: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显然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对于任何有理数a,都有 ≥0。

4、倒数可以这样理解:如果a与b是非零的有理数,并且有a×b=1,我们就说a与b互为倒数。有了倒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就可以转化为乘法运算。

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即负数<零<正数;(2)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较大;

(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4)在数轴上表示的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6、科学记数法:是指任何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用式子表示|a|的范围是0<|a|<10。

7、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近似数:一个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

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这些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1)有效数字越多,近似数就越精确;(2)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003206,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是3,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所得到的数是6,从3到6中间的所有的数字是3、2、0、6,左边的三个不算,但2和6之间的0要算,这个近似数有4个有效数字。

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由此可得,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的0;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注意:一切加法和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

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4、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为零的数都得零。

5、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理数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运算中,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6、有理数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   ab=ba.

结合律:(a+b)+c=a+(b+c) ,  (ab)c=a(bc).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后,一定要注意考虑负数。如不能认为“最小的整数是零”。

2、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

3、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省略的指数是“1”,而不是零。

4、对负数或分数进行乘方运算要注意加括号。如当 时, ;而不是 。

5、有理数的运算要特别注意符号。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梳理

1、______和______统称整式。

①单项式:由       与        的乘积式子称为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 ,5。

•单项式的系数:单式项里的                  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                             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②多项式:几个            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     ,不含字母的项叫做           。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                  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的命: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所以我们就根据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来命名一个多项式。如:3n4-2n2+1是一个四次三项式。

2、同类项——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①所含的         相同;

②相同                       也相同。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方      法:把各项的        相加,而           不变。

3、去括号法则

法则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        符号;

法则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

括号里各项都        符号。

  ▲去括号法则的依据实际是                  。

〖注意1〗要注意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注意2〗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注意3〗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可运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以免发生错误.

〖注意4〗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

4、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的过程就是          。如遇到括号,则先          ,再           ,合并到                为止。

5、本单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整式(既单项式和多项式)中,分母一律不能含有字母。

②π不是字母,而是一个数字,

③多项式相加(减)时,必须用括号把多项式括起来,才能进行计算。

④去括号时,要特别注意括号前面的因数。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知识梳理

1.方程

(1)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解方程: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为多项式的要加上括号;

②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注意不要漏乘括号里的项,当括号前是“-”时,去掉括号时注意括号内的项都要变号;

③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注意移项要变号,移项和交换位置不同;

④合并同类项,将同类项合并成一项,把方程化为ax=b(a≠0) 的形式,注意只合并同类项的系数;

⑤系数化为1,在方程ax=b的两边都除以a,求出方程的解x=  ,注意符号,不要把方程ax=b的解写成x= 。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相等关系: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找出相等关系.

(2)设出适当的未知数: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设未知数可以直接设未知数,也可以间接设未知数.

(3)列方程:根据问题中的一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所求解的答案:求到方程的解,要检验它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果符合实际意义,要写出完整的答案.

5.实际问题的常见类型

(1)利息问题:①相关公式:本金×利率×期数=利息(未扣税)②相等关系:本息=本金+利息.

(2)利润问题:①相关公式:利润率=利润÷进价②相等关系:利润=售价-进价.

(3)等积变形问题:①相关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②相等关系:变形前的体积=变形后的体积.

(4)工程问题

①数量关系: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②相等关系:总工作量=各部分工作量的和.

(5)行程问题:①相关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②相等关系: (相遇问题)两者路程和=总路程(追及问题)两者路程差=相距路程.

二、思想方法总结

1.方程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就是把末知数看成已知数,让代替未知数的字母和已知数一样参与运算,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很多问题都能归结为方程来处理。

2、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指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由数思形,由形思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本章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采用画图,列表格的方法展示数量关系。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3、“化归思想”:所谓化归思想,是指在如解数学问题时,如果对当前的问题感到困惑,可把它先进行交换,使之筒化,并得到解决的思维方法。如本章解方程的过程,就是把形式比较复杂的方程,逐步化简为最简方程ax=b(a=0),从而求出方程的解,通过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要体会并掌据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三、易错点突破

1、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出现错误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等式ab=ac中,两边都除以a,可得b=c

B、在等式a=b两边都除以c2+1可得

C、在等式 两边都除以a,可得b=c

D、在等式2x=2a一b两边都除以2,可得x=a一b

剖析:A中a代表任意数,当a≠0时结论成立;但当a=0时,不能运用等式的性质(2)结论不一定成立,如0•3=0•(-1)但3≠-1,所以,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要保证除数不为0才能行。B中c2+1≠0所以成立C用的性质错误,应在等式两边都乘以a,D中一b这一项没除以2,应为x=a- 选B

2、去分母去括号时出现漏乘现象或出现符号错误;移项不变号,错把解方程的过程写成“连等”的形式。

例2 解方程 .

错解: =3x-2+10=x+6=2x=-2=x=-1

剖析:错解的原因是对方程的变形理解不深,受到代数式运算时使用连等式的习惯影响。

正解:去分母得3x-2+10=x+6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所以x=-1

3、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出现的错误

(1)审题不清,没有弄请各个量所表示的意义;

(2)列方程出现错误

(3)应用公式错误

(3)单住不统一

(4)计算方法出现错误。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性质等是本章的重点。

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另外,对图形的表示方法,对几何语言的认识与运用,都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等等这些,对于今后的学习都很重要,同时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知识要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1.多姿多彩的图形: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引入几何图形,使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通过三视图我们可以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也可以把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几何体也简称为体,包围体的是面,面面相交为线,线线相交为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如广场礼花在夜空中留下的图形,你是否看到了点动成线?在电视中看到收割机在麦田中收割小麦,你是否看到了线动成面?

2.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从图形上看,直线、射线可以看做是线段向两边或一边无限延伸得到的,或者也可以看做射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线段可以度量,直线、射线不能度量。

3.直线、线段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或者说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线段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线段中点,如图:

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有(1)AC=BC= AB 或(2)AB=2AC=2BC,反之,若有(1)式或(2)式成立,亦能说明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5.关于线段的计算:两条线段长度相等,这两条线段称为相等的线段,记作AB=CD,平面几何中线段的计算结果仍为一条线段。即使不知线段具体的长度也可以作计算。

例:如图:AB+BC=AC,或说:AC-AB=BC

6.角的意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7.角的度量:1°=60′  1′=60″  1周角=360° 1平角=180°  1直角=90°

8.角的大小的比较:(1)叠合法,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在重合边的同旁进行比较;(2)度量法。

9.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如图:OC平分∠AOB,则(1)∠AOC=∠BOC= ∠AOB或(2)2∠AOC =2∠BOC =∠AOB。

10.有关角的运算:

举例说明:如图,∠AOC+∠BOC=∠AOB,∠AOB-∠AOC=∠BOC

特殊情况,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坐标系与实数的由来

坐标系的由来

据说有一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生病卧床,病情很重,尽管如此他还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

而代数方程是比较抽象的,能不能把几何图形与代数方程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能不能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呢?要想达到此目的,

关键是如何把组

成几何图形的点和满足方程的每一组“数”挂上钩,他苦苦思索,

拼命琢磨,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点”和“数”联系起来。

突然,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功夫,

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使笛卡尔的思路豁然开朗。他想,可以把蜘蛛看做一个点,

它在屋子里可以

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每个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他又想,屋子里相邻的两面墙与地面交出了三条线,

如果把地面上的墙角作为起点,把交出来的三条线作为三根数轴,

那么空间中任意一点的位置就可以用这三根数轴上找到有顺序的三个数。

反过来,任意给一组三个有顺序的数也可以在空间中找出一点P

与之对应,同样道理,用一组数(x、y

)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平面上的一个点也可以有用一组两个有顺序的数来表示,

这就是坐标系的雏形。

实数的由来

从古希腊一直到17世纪,数学家们才慢慢接受无理数的存在,并把它和有理数平等地看作数;后来有虚数概念的引入,为加以区别而称作“实数”,意即“实在的数”。在当时,尽管虚数已经出现并广为使用,实数的严格定义却仍然是个难题,以至函数、极限和收敛性的概念都被定义清楚之后,才由十九世纪末的戴德金、康托等人对实数进行了严格处理。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由来是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由来是、笛卡尔。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由笛卡尔发明的,坐标系巧妙地把形与数联系在一起。

在同一个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Rectangular Coordinates)。

通常,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垂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

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x-axis)或横轴,垂直的数轴叫做y轴(y-axis)或纵轴,x轴y轴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rigin)。

以点O为原点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记作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坐标分析

在平面“二维”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简称直角坐标系。平书局面直角坐标系有两个坐标轴,其中横轴为x轴(x-axis)。

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纵轴为y轴(y-axis),取向上为正方向。坐标系所在平面叫做坐标平面,两坐标轴的公共原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x轴y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个象限(quadrant),右上方的部分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一般情况下,x轴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平面直角坐标系度,但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取不同的单位长度。

初中所学的所有知识点

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点总汇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

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

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

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

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

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公式两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整式的除法: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分解因式: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分式:①整式A除以整式B,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这个就是分式,对于任何一个分式,分母不为0。②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分式的运算:

乘法: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以这个分式的倒数。

加减法:①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②异分母的分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分式方程: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②使方程的分母为0的解称为原方程的增根。

B: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①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②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或乘以或除以(不为0)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3:函数

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在用图象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一次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b为常数,k不等于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②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的图象:

①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因变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②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③在一次函数中,当k<0,b<O,则经2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4象限;当k>0,b<0时,则经134象限;当k>0,b>0时,则经123象限。④当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少。

二、空间与图形

A: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3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多边形:他们是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弧,扇形:①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②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

2:角

线:①线段有两个端点。②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③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比较长短:①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②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角的度量与表示:①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②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

角的比较:①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②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③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平行: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3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①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②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③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相交线与平行线

角:①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和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③对顶角相等。④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

4:三角形

三角形:①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④三角形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⑤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⑥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他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⑦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他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⑧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⑨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他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⑩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图形的全等: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叫全等图形。

全等三角形: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角相等。②条件:SSS/AAS/ASA/SAS/HL。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反之亦然。

5: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②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连成的线段叫他的对角线。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定义。

菱形:①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②领心的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③判定条件: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矩形与正方形: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④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⑤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梯形:①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②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星等,反之亦然。

多边形:①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度。②多边心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他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都等于360度)

平面图形的密铺: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中心对称图形:①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度,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他的对称中心。②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B:图形与变换:

1:图形的轴对称

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③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2: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平移: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旋转:①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②经过旋转,图形商店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图形的相似

比:① ,那么AD=BC,反之亦然。② ,那么 。

③ 那么

黄金分割: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与BC,如果 ,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 )。

相似:①各角对应相等,各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②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①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②条件:AA/SSS/SAS。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②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②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C:图形的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X轴与Y轴统称坐标轴,他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他们分4个象限。XA,YB记作(A,B)。

D:证明

定义与命题:①对名称与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他们的定义。②对事情进行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分真命题与假命题)。③每个命题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④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离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叫做反例。

公理:①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②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SAS/ASA/SSS,反之亦然;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之亦然;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三角形的一个外交等于和他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心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他不相邻的内角。④由一个公理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公理或定理的推论。

三、统计与概率

1:统计

科学记数法: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其中1小于等于A小于10,N是正整数。

扇形统计图:①用圆表示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②扇形统计图中,每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等于该部分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360度的比。

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近似数字和有效数字:①测量的结果都是近似的。②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③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平均数:对于n个数 ,我们把 叫做这个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记为 。

加权平均数:一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加一个权,这就是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与众数:①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大的那个数据叫做这个组数据的众数。③优劣:平均数:所有数据参加运算,能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常用,但容易受极端值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少,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众数:各个数据如果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的意义。

调查:①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②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③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小部分个体,因此他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频数与频率:①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②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数据的波动:①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②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③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④一般来说,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2:概率

可能性:①有些事情我们能确定他一定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必然事件;有些事情我们能肯定他一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都是确定的。②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肯定他会不会发生,这些事情称为不确定事件。③一般来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概率:①人们通常用1(或100%)来表示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②游戏对双方公平是指双方获胜的可能性相同。③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P(A)<1。

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 ,b,c为常数, ≠0,且 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 >0时,开口方向向上, <0时,开口方向向下。 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越大开口就越小,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 ( ,b,c为常数, ≠0)

顶点式:[抛物线的顶点P(h,k)] 对于二次函数其顶点坐标为

交点式:[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₁ ,0)和 B(x₂,0)的抛物线

其中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k=

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 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 = h 。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

当 b=0时,P在y轴上;当Δ=b方-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 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 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 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绝对值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 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 a与b同号时(即 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 a与b异号时(即 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方-4ac >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方-4ac =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方-4ac <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x的取值是虚数(x= 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 )

当 a>0时,函数在x=-b/2a处取得最小值f(y)=4ac-b方/4a ;

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 ,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

即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

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 , , ,(各式中, )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顶点坐标

(0,0)(h,0)(h,k)

对 称 轴

x=0 x=h x=h x=-b/2a

当h>0时, 的图象可由抛物线 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 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 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 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 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 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 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4.抛物线 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 >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₁,0)和B(x₂,0),其中的 , 是一元二次方程

( ≠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₂-x₁| 另外,抛物线上任何一对对称点的距离可以由

|2×( )-A |(A为其中一点)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 >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 <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 的最值:如果 >0( <0),则当x=时,y最小(大)值= .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y=ax方+bx+c.(a不等于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方+k.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 y=a(x-x1)(x-x2).

无理数的由来 无理数的由来是什么

1、希伯索斯的发现,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有理数系的缺陷,证明了它不能同连续的无限直线等同看待,有理数并没有布满数轴上的点,在数轴上存在着不能用有理数表示的“孔隙”。而这种“孔隙”经后人证明简直多得“不可胜数”。

2、于是,古希腊人把有理数视为连续衔接的那种算术连续统的设想彻底地破灭了。不可公度量的发现连同芝诺悖论一同被称为数学史上的第一次数学危机,对以后2000多年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从依靠直觉、经验而转向依靠证明,推动了公理几何学和逻辑学的发展,并且孕育了微积分思想萌芽。

3、不可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

4、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伯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无理数”——这就是无理数的由来。

标签: 数轴 起源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xue/k5xv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