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数码

> 输液完成后没有及时拔掉针头,可能会发生血液进入输液管的情况吗?

输液完成后没有及时拔掉针头,可能会发生血液进入输液管的情况吗?

输液完成后没有及时拔掉针头,可能会发生血液进入输液管的情况吗?的答案是:可能

输液完成后没有及时拔掉针头,可能会发生血液进入输液管的情况吗?

在正常情况下,输液结束以后及时拔针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没有及时拔针,一般血液会顺着针头向输液管中倒流,但是很快就会在针头部位凝固,倒流的血液不会太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输液或大容量注射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一次给药在100ml以上。它是注射剂的一个分支,通常包装在玻璃或塑料的输液瓶或袋中,不含抑菌剂。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将药物输入体内。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二、注意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添加药物,输液完毕后需要及时拔针。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输液并发症的发生。输液器及药物要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注意更换输液器。

四、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防止针头滑落,注意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五、注意药物配伍,不能将有禁忌的药物配伍使用。

六、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输注药物规定,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

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400年的波折,直到20世纪才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后人开展静脉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为现代静脉输液治疗的鼻祖。

1656年,英国著名建筑师、天文学家、解剖学家克里斯朵夫和罗伯特,使用羽毛管针和动物膀胱,进行了向狗的静脉内注射阿片制剂和催吐剂的实验。这是历史上首例将药物注入血液的行为,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

1662年,德国一名叫约翰的医生,为抢救严重感染的患者,首次将药物注入人体。但遗憾的是,由于感染,病人未被救活。

静脉输液疗法的普及始于19世纪,这也是医学迅速发展的时期。

1831年,正当霍乱肆虐西欧之际,苏格兰医师托马斯和他的助手发现霍乱患者血液中缺少水分和盐分。他们实验性地把大量煮沸后的食盐水注入一位患者的静脉,为其补充因上吐下泻而丢失的体液。该患者当时奄奄一息,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最终,托马斯的治疗成功了,患者最后活了下来并康复。

盐水注射疗法在应对这次霍乱流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保住了很多人的生命。当时医生发现,不治疗的病人死亡率大于50%,接受治疗的病人大部分得救,但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发热现象。从此以后,静脉输注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流传开来。托马斯医师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

1853年,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纳德在狗的血管中加入了含糖溶液。在随后的20年里,他不仅注入了含糖溶液,还注入了蛋白和牛奶继续进行实验,这些实验取得了一些成功。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得到进一步发展。1907年,捷克人约翰·扬斯基确定ABO血型系统,使得经静脉输血成为安全的急救手段。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uma/41me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