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生活常识

>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出自哪里?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出自哪里?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出自哪里?的答案是:《礼记·曲礼》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出自哪里?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对饮”的古语出自《礼记·曲礼》。其字面意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做父亲的不能和子女坐在同一桌上吃饭,当叔叔的不能与侄儿坐在一起喝酒。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封建礼教,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人们社会生活的禁锢和束缚。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注重的是礼仪、规矩,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即使我国的酒席文化也继承了这些封建的等级尊卑思想。

父亲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也有人将父亲喻为天。可以想象父亲的地位有多高,又有多大的威严!在传统观念中,父亲与子女不能在同一个桌子上吃饭。主要是显示父亲的地位和辈份,也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这一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转变,谁家父子不能同桌吃饭?不仅同桌用餐,父亲还为子女夹菜,显示着对子女的爱爱呢!

不过,长幼有别,即使同桌吃饭,父亲一直都要坐在“正位”,父亲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既然是同桌吃饭,也是有讲究的,饭莱上桌后,须得父亲动了筷子,子女才能动手;父亲饭还没有吃完,子女不能提前离开。要待父亲放下筷子,起身后子女才能离开,这就是规矩和礼节。

这应该是家庭聚会及婚丧宴席上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叔侄毕竟是两代人,有等份的差异,长幼的区别。一般来说,长辈是会安排入座在上席的位置,不然长辈会生气,有的还会生气离席的。由于一桌子有一定的人数限制,也就有可能叔侄坐在一桌上。那么做为晚辈的侄子,你要等叔叔落座后,才可以坐在他的对面,也就是下席的位置。在喝酒时,侄子只能给叔叔敬酒、代酒,但不能碰杯、猜拳等。而做为叔叔,侄子都不能贪杯,酒后若失态,面子上都不好过。

《礼记·曲礼》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⑴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⑵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⑶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标签: 对饮 叔侄 父子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eng/mvq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