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生活常识

> 天气预报的根据是什么

天气预报的根据是什么

天气预报的根据是什么的答案是:大气科学理论。

天气预报的根据是什么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根据,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是古代人看云识天的办法。这时候的天气预报,大多是凭个人经验。

到了20世纪,人们已发明和应用了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气象学开始进入"科学时代"。特别是无线电的应用,使各地的气象观测数据能及时汇总到一个中心,绘成"天气图",但天气图还是严重依赖预报员的主观判断。

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提出用描述大气运动的原始方程组作定量天气预报的构思,但方程组非常复杂,无法直接求解。

1961年,我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在深入分析天气演变过程的理论基础上,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气斜压原始方程组,画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用原始方程组的天气预报图。

我国科学家创造的半隐式差分法和此后又创新的平方守恒法,至今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

简言之,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从经验到科学的演变,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预报种类

时间范围

也就是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1、短时预报。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地强风暴系统进行实况监测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

2、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3、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

4、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

5、超长期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

6、气候展望。10年以上的。

覆盖地区

根据覆盖地区来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

1、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中心制作。

2、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台制作。

3、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这些预报由当地气象台站制作。

天气预报节目发展

1980年7月7日:中央气象台首次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正式在新闻联播中播天气预报

1983年8月:中央电视台正式开播电视天气预报

1987年1月1日:CCTV-9英语新闻天气预报节目开播

1993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开始上主持人。赵红艳、宋英杰等迅速成长起来

1994年:首推三维动态天气符号,色彩丰富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及城市景观

1994年5月1日:CCTV-4中国新闻天气预报节目开播

2001年4月:建成新一代数字化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制作平台从模拟技术转化为数字化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

2003年3月3日:天气预报时效延长到72小时

2004年: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和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五天天气预报。

2004年5月3日:开播了新版主持人《英语天气预报节目》(聘用外籍主持人)

2005年1月18日:首次利用FY-2C气象卫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

2011年1月1日:澳亚卫视《出门看天气》正式开播。澳亚卫视主要覆盖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

201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的天气预报电视节目达到近500个

2016年: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结束语变成:“了解更多天气,请扫描屏幕上方的二维码”。

标签: 天气预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eng/lox5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