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生活常识

> 古代会试又称什么?

古代会试又称什么?

春试或春闱。

古代会试又称什么?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因考试在春天举行,故又称为春试或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裁,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自隋唐,盛于宋元明清。明清时期,穷苦的读书人进身仕途的唯一路径就是科举考试。首先,在县一级通过院试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不要小看秀才,秀才也是功名,每个月可以从县里领到一点聊胜于无的粮食和灯油钱,并且秀才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基础,但是秀才一般不能做官。取得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每隔三年可以到省城参加一次省级考试,也就是”乡试“。

明清推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即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必须先参加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称童生试。通过童生试便可入学读书,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而录取秀才所公布的榜单,称为“出案”。

按例,童生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院试级别最高由各省学政主持,这种考试称为“案试”、“案临”,所以公布录取榜称为“出案”。县试、府试由知县、知府主持,属于初试和复试阶段,只书写考生座号,故称为“出号”、“草案”。

按《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载,因正式录取者按名次先后排序,故童试第一名称“案首”。生员被录取后,至于是回县学,还是进入府学,则在“出案”后由学政决定,并将拨入府学的名单及归本籍州县学的名单发至各学,谓之“红案”。录取者按“红案”名单进入各学。

生员经过选拨考试后可参加本省的乡试,乡试录取者为举人,其第一名称“解元”。乡试公布的录取榜,则有许多名目。有人简称为“乡榜”,因乡试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举行,正值秋季,故称“秋闱”,所以也有“秋榜”之称。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会奏渐停科举,1904年1月,清廷正式批准减额减停科举的奏章。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标签: 会试 又称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eng/k07n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