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生活常识

> 少年没有乌托邦啥意思

少年没有乌托邦啥意思

少年没有乌托邦啥意思的答案是:少年没有乌托邦这句话的完整句子是少年没有乌托邦,心向远方自明朗。一种理解为:年轻的人应该充满理想,但不应对实际生活也抱有幻想。另一解释为,即便是少年人,也不是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乌托邦,同样有着要为之努力,为之付出时间,付出心力的事情

少年没有乌托邦啥意思

乌托邦在希腊语中的读音在“没有的地方”和“好地方”间含糊不清:乌托邦是由音节ou-(意为”不”)和topos (为“地方”)而组成的复合词,但是他又与由同音前缀eu- (意为”好”)组成的词同音。这样其实也是在暗示:”没有地方” 是真正"完美的地方”。托邦概念的另一个版本来自于犹希迈罗斯公元前3世纪所著的《圣神的历史》( SacredHistory )中记载的Panchaea岛。

16 世纪初期,在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这两场性质不同的运动中,都产生出一种同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种种罪恶现象的平等社会,用该理想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那本著名的书名来指称这个社会,即“乌托邦”。

在人文主义这边,集中表述了乌托邦前景的就是托马斯·莫尔本人;而在宗教改革那边,宣扬并企图实践乌托邦蓝图的就是受到天主教和新教福音派双重压迫的再洗礼派,以及狂热的宗教改革家托马斯·闵采尔。、

乌托邦的理想并非近代的产物,早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初期基督教的一些公共团体中就已做过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在中世纪后期有一些“异端”的社会运动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下了财产“共有”的要求。

但是在近代以前平等的要求仅限于经济,“共有”则只是指消费品的共有,这种“共有”说到底无非是对富有者财产的瓜分。只有到了莫尔、闵采尔等人那里,平等才从经济上扩大到政治上,消费品的共有才被建立在生产和分配的共有上,对富人财产进行瓜分的要求才变成了废除私有制的要求。

“托马斯·闵采尔把瓜分教产的要求转变成没收教产以行财产公有制的要求,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要求转变成统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国的要求。”正是这些实质性的转变,使得 16 世纪的那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蓝图成为西方空想共产主义的温床,成为近代乌托邦的起源。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 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富裕家庭,早年在伦敦的圣安东尼学校学习拉丁文,13 岁时寄居在知识渊博的坎特伯雷大主教莫顿家中,从后者那里受益匪浅。

1492 年少年莫尔进入牛津大学,因其卓越的才智而与英国一些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如科利特(也是他的老师)等结成忘年之交。1499 年在伦敦的一次宴会上与蜚声西欧的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结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据说在一席交谈之后伊拉斯谟失声叫道:“你不是莫尔还是谁!”莫尔则回答:“你要不是伊拉斯谟,才见鬼!”两人的友谊保持终生,伊拉斯谟的《愚人颂》就是在莫尔家中完成的,莫尔的《乌托邦》则是伊拉斯谟推崇备至的。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eng/e9x3x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