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生活常识

> 孟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多少年

孟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多少年

孟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多少年的答案是:距今约2300多年

孟子生活的年代距今多少年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孔子名言名句 )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被儒家尊为“亚圣”。

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他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七篇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

“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

“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

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附:儒家关于性善、性恶的五种学术观点。

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纳为五大派: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

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念与善行都是伪装的。因为人生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声色之欲,所以一切的辞让、忠信、礼义之理都不存在,表面上存在也都是装出来的);扬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

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上、中、下三等。

先秦的诸子散文主要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和《韩非子》。那个时期,百家争鸣,各有千秋。孟子的成就有目共睹。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也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孟子主张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孟子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雄辩色彩。其实这也和孟子所处的时代的有关: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 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 《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

孟子散文的文学艺术最大的特点是:雄辩色彩较强,而且不是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善于设置圈套,使对方心悦诚服;

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 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 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进入圈套,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 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 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 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孟子》 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 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 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

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

另外,《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标签: 孟子 距今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eng/557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