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生活常识

>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拉祜族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祭祖节和婆娘节。其中春节最隆重,在腊月三十晚上各家都在火塘边吃团圆饭,饭后放火枪火炮。大年初一这天人们要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在舞场上唱歌、跳芦笙舞,直至深夜。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拉祜族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

拉祜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那么拉祜族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呢?

拉祜族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祭祖节和婆娘节。其中春节最隆重,在腊月三十晚上各家都在火塘边吃团圆饭,饭后放火枪火炮。大年初一这天人们要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在舞场上唱歌、跳芦笙舞,直至深夜。

我国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等县。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

拉祜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最隆重。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有的地方的拉祜族,碰上闰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则只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1、春节,拉祜语称为“扩尼哈尼”。拉祜族人过年分为大年、小年,拉祜族称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是从正月初一至初四共四天,小年是从初七至初九共三天。腊月三十,人们洗过澡换新衣服,晚上各家都在火塘边吃团圆饭,饭后放火枪火炮,庆祝节日。大年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各户便奔向水井抢接“新水”。

据说谁家先抢到新水,谁家的谷子就先熟,谁家就有福气。吃过早饭后,人们汇集在舞场上唱歌、跳芦笙舞,直至深夜。初二起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初九日至十一日过小年,喝酒、唱歌、跳芦笙舞。年十二是满年,这天晚上全寨要跳芦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圆了,年也过完了,从第二天起重新进入紧张的劳动生产了。

2、清明节,拉祜语称为“灵摆固”,在农历的二月过,是一个扫墓的节日。这天,各家老小都要到墓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加高坟墓,带上鸡、米、酒、烟、茶以及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祭祀死者,悼念亡魂,最后全家人在坟墓旁进行野餐。

3、端午节,是拉祜人民种树种花的节日。传说这天是撒在田地里的种子脱离谷壳的日子。这天不能砍伐任何植物,而是种树、种芭蕉、种竹子最好的日子。传说这天把棒头(木杵)插在地里都会生根发芽。

4、火把节,拉祜语称为“啊根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天天黑时,各家各户都要在房前屋后或园圃地里插一对火把,火把是用松明扎成,有的还在寨子中间的广场上插一对大火把。

火把点燃后,全家团聚共餐,有的还互邀至亲好友来家作客,饭后青年男女则聚集在广场上跳芦笙舞,直至天亮。“火把节”的习俗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只过一个晚上,有的地方则过三天。

5、新米节,又叫“尝新节”,拉祜语称为“扎四俄扎”。拉祜族的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子,约在每年农历的七、八月间,谁家的新谷先熟,谁家就先过新米节。

用新谷做成新米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餐,庆祝节日。开饭前要先盛一碗新米饭敬献给厄莎(创世神)和祖先神灵,然后给狗单独吃一份。等家中的老人端碗后,其他晚辈才能跟着吃。

6、中秋节,又叫“月亮节”,拉祜语称为“哈巴节”。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

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摆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后面祭山神的地方献月亮。其中梨是不可缺少的,象征青年男女幸福的日子开始了。在月光下,全寨大人小孩围着篾桌跳芦笙,庆祝丰收。

7、葫芦节,拉祜语为“阿朋阿龙尼”,是一个新型节日。1992年8月7日,澜沧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届第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澜沧县人民政府提请的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日为拉祜族“阿朋阿龙尼”(即葫芦节)的报告。

2006年2月17日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将拉祜族“阿朋阿龙尼”( 葫芦节)时间由原来每年农历10月15、16、17日调整为每年公历的4月8、9、10日。每年4月7日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县庆,把“葫芦节”和县庆合在一起。

其他传统节日还有农历二月八、农历七月的祭祖节等。此外,拉祜族传统地域性的节日,还有卡腊节(新平)、婆娘节(镇源)、洗澡节(勐腊)等,信仰基督教的信徒过圣诞节。

关于拉祜族传统节日

拉祜族在我国的民族中虽不算得上大族群,而拉祜族还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色彩的,对于拉祜族的有哪些传统 节日 你可否了解呢?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拉祜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拉祜族传统节日

1.葫芦节

拉祜语为“阿朋阿龙尼”,在农历的十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葫芦节源自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史诗叙述厄莎造就天地万物后,将一粒金色的葫芦种子种在一棵大树下,种子慢慢发芽、开花、长成葫芦。厄莎请来小米雀和松鼠啄开葫芦,拉祜族始祖扎迪(男)和娜迪(女)便从葫芦中走出来。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十五日,成为拉祜族的诞生日,每年都要举行庄严的庆祝仪式和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

2.春节

拉祜族的春节称为“扩”,分为大年和小年,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正月初一至初四为大年,又叫“女人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二日为小年,又叫“男人年”。传说远古过年,男子外出打猎,来时年已过完,为了慰劳男子,重过一次年,是为小年。拉祜族对春节极为重视,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就开始准备过年,打扫卫生、清洗衣物。除夕之夜,人人洗澡,家家舂糯米粑粑。初一清晨鸡叫后,家家户户便在枪炮声中到山泉边、水井旁抢“新水”。据说,谁家最先抢到“新水”,谁家当年的谷子就会先熟,且事事如意。“新水”抢回来后,要供于神龛上祭神敬祖,给老人洗手。接着将糯米粑粑烤熟,先敬传说中的英雄扎怒扎别,再分别献给牛、农具以示慰劳。初一这天,活动限于寨内进行,主要的活动是到寨子东面的山岗上请年神。初二至初四,亲友间带酒、糯米粑粑、猪肉等相互拜年,老人接过年礼后,要给拜年者拴红线祝福。出嫁的女儿亦携女婿回家拜年。大年初五,全寨男子集体外出打猎,出发前,要举行狩猎祭祀活动。正月十二日是满年,全寨人将年神送回到山岗上,夜里在村寨广场欢跳芦笙舞,第二天开始生产劳动,春节结束。

3.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语支各族的共同节日,也是拉祜族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拉祜族有着本民族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天神厄莎强迫人们在八月十五这天向他进贡,拉祜族英雄扎努扎别带领人们进行反抗,厄莎一怒之下将太阳和月亮藏了七天七夜,天地一片漆黑。

扎努扎别采松明绑在水牛角上,将蜂蜡涂在黄牛角上,照亮大地。人们才得以耕种、收获,战胜了厄莎。

厄莎十分气恼,设计害死了扎努扎别。

为了纪念扎努扎别,人们便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点燃松明火把,相沿至今,成为火把节。

火把节之夜,村寨中央立一对数丈高的大火把,由头人或德高望众者将大火把点燃,各家家长也将自家房前的火把点燃,持火把绕行房前屋后,田间地角,驱赶蚊虫鼠蛇,青年们则围着村寨广场的大火把欢跳芦笙舞,通宵达旦。

4.祭祖节

农历七月十三至十五举行。祭祖时,每家在神龛旁临时摆一篾桌,将芭蕉、菠萝、桃子、石榴、姜苗花、鸡凤花、养凤花等祭品一一堆放在篾桌上,祭品堆数与去世的祖宗人数相同,插上香蜡,之后杀鸡做饭,用最好的菜敬奉祖先。祭祖时要按去世祖先的辈分大小一一恭请回来过节,祈求他们保佑世人平安幸福。祭祖须边祭三天,至十五日将祭品用一块篾笆盛着送至寨外僻静处,节日方告结束。

5.新米节

具体日期不定。在农历的七、八月间稻谷黄熟时选一天。按习俗,这天所有人都要回到家里,连牲畜也赶回家。新米饭做好后,先祭天神厄莎和祖先,然后按顺序给牲畜、生产工具及狗各分一份,人最后吃。

6.二月八和月亮节

这类节日只有信佛教的拉祜族才过。时间分别为农历二月初八和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前者的主要活动是到佛房拜佛、喝佛水,求佛保佑人畜平安。后者除到佛房拜祭外,各家还由老人用新米饭、新鲜瓜果祭拜月亮。

7.圣诞节

信仰____的拉祜族,在公历12月25日过此节。节日清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齐集教堂唱《赞美诗》(拉祜文),下午开展群众性文体、社交活动并互赠礼品。礼品由教堂波管(管理财务的人)造册登记,悬挂在立于广场中央的竹竿上,由牧师祷告后点名领取。送礼品要送对方没有的东西,青年男女之间则互赠对方心爱之物。各种文体活动多以比赛的方式进行,优胜者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和糯米粑粑。圣诞节虽为西方宗教节日,却带有浓厚的拉祜族传统节日特点。

在年节喜庆日子里,除了跳芦笙舞外,打陀螺和荡秋千也是拉祜族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打陀螺通常以比赛的方式进行,少则两人,多则数十人,各为一方,每人持一陀螺和一根鞭子,先用鞭线将陀螺绕紧,然后扯动鞭子,陀螺即飞旋而出,以击中对方的陀螺并使之停止转动者为胜方。打陀螺不仅在寨内进行,有时寨与寨之间还各自选出代表队开展比赛,风气颇盛,民间亦有谚语云“过年过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发”。荡秋千更是年节里不可缺少的活动。

8.八月月圆节。

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的,梨是象征青年男女幸福的日子开始了)摆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后面祭山神的地方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大人小孩围着篾桌跳芦笙,庆祝丰收。

9.拴红线。

拉祜族拴红线,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儿女要出远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来,在上路之前,老人要给出远门的儿女拴红线,祝福他(她)一路平安,办事顺利。儿女从远方归来,也要拴红线庆贺。无论谁当了英雄或当上官,寨子里最有威望的长者也要给他拴红线,为他祝愿。青年男女结婚时,长辈也要给新郎新娘拴红线,祝愿他们幸福,白头偕老。拴红线,拉祜语叫“吴开派”。红线是用红线四根、白线四根、黑线四根共十二根组成,拴线的时候,老人和有声望的人围坐在篾桌边,篾桌上放一个盛有清水的大碗,用筷子把水顺一方向搅动,把结起来的红线留一线头放入水中跟水一起转动,红线头对准谁,谁就给被拴线的人拴线。拉祜族有一首拴线的歌:“金线银线,比不上拉祜的红线,拉祜的红线啊,把希望拴在心上,把幸福拴在心上,拉祜的红线啊,是吉祥幸福的线。”

拉祜族的由来

拉祜(hu)族与彝族、哈尼族、僳僳族、纳西族、基诺族等属于同一族源。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另外,作为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过去无文字,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因欠科学,未能推广。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

拉祜族历史悠久,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拉祜族自称“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的禁忌

1.饮食禁忌。禁止用母猪及母兽肉做“剁生”,认为生命为母性所给,剁其肉会遭到所有兽鬼的报 复。禁食献祭在路边、树林里的肉食,因为那是给鬼神吃的。忌讳在属鸡日尝新,认为鸡之消化能力强 ,属鸡日吃新米,常年肚子都饿得快。忌吃牛肉,《牡帕密帕》说拉祜族靠牛生存,故而不令不吃牛肉 ,牛死后还要将其埋掉。

2.住房禁忌。禁止住因难产死过人的房屋,否则后住者也会遭此厄运。禁止挪动房内的神桌,否则 会触犯祖先和众神。忌讳跨越房内柴头,也不得坐在柴头中间,否则将使犯忌者骨肉分离。

3.服饰禁忌。忌讳用破统裙的碎布缝补男子的衣服,否则男子打猎时会受枪伤或为野兽所伤。澜沧 茨竹河一带的拉祜族认为红色不吉利,因而忌穿纯红色的衣裤,也禁止外人带入红毯子、红手巾等物。

4.丧葬禁忌。禁止在不吉利的日子下葬,认为不吉利的日子送不走亡魂。忌讳单人参加葬礼,否则 其灵魂将与亡魂配对留在阴间,因而参加葬礼的人必须成双成对。禁止将凶死者埋在公共墓地,否则凶 死事件会不断发生。

5.婚姻禁忌。禁止在父母忌日办婚事,否则将一世艰辛。新婚夫妇忌用有缺口的碗,否则生下的子 女也会缺嘴。

6.生养禁忌。孕妇禁止爬树,忌讳摘瓜果,忌杀生,否则会流产。禁止丈夫在妻子坐月子的前12天 出远门,否则婴儿会受到“朴死鬼”的伤害。忌讳骂婴儿,否则会遭“婴儿鬼”的报复。

7.生产禁忌。属马日不下种,认为马胃口大,会造成粮食欠收。玉米、荞麦只能在属虎日开种,因 虎不吃玉米、荞麦,且能驱赶其他野兽,使庄稼丰收。忌讳在父母忌日下种,否则粮食会被阴间收走。 狩猎忌带肉食,捕鱼忌带腌菜,否则猎神会发现肉食和臭味,致使渔猎无获。忌讳在火塘边商议猎事, 否则火炭会通知野兽逃走。忌讳进烤酒房不加柴火,否则会使出酒量减少。春节后第一次打雷,全寨停 止生产劳动一天,且不舂碓。

8.节日禁忌。禁止在大年初一下地干活、砍柴、洗衣、舂碓、杀生、割菜、做生意、借东西、放养 牲畜等,按拉祜话说即是“凡动的不能打,凡绿的不能动”。忌讳在大年初一说错话、做错事。

猜你喜欢:

1. 拉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拉祜族节日饮食习俗和婚俗信仰

2. 葫芦节节日内容介绍和相关传说

3. 56个民族传统节日

4.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及其方式

5.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sheng/3ly5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