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提出来的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提出来的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是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

他将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使用了一些列两难推理故事,其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者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来测评被试者道德发展的水平。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提出来的

在当代心理学界,道德发展拥有两个较大的学派,分别为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派,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正是柯尔伯格的学说的思想来源,柯尔伯格可以称为皮亚杰在道德发展领域的继承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与儿童的思维发展联系密切,在儿童10到11岁时道德思维经历一场变动,在此之前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后果为依据,在此之后儿童判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9--15岁,多属习俗水平;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很少。

科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但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科尔伯格所做的许多实验研究发现,该阶段理论与儿童道德判断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如只有少数成人(甚至大学生)达到阶段5,达到阶段6的更是少见,在儿童道德判断中存在着某些回归现象等等。

因此,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科尔伯格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些"过渡阶段",如阶段1和阶段2之间存在过渡阶段1/2,阶段2和阶段3之间存在过渡阶段2/3等等。但从整体上看,他的基本阶段模型没有变化。

标签: 道德两难 法是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x4vp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