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历史文化

> 陈寅恪为什么读que

陈寅恪为什么读que

赣方言读音。

据陈氏家谱记载,自陈寅恪祖父陈宝箴(字右铭)亲自创制“三恪封虞后,良家重海邦”的字派颁行后,修水老家著录在《宗谱》上的“恪”字辈,已不下千人,其中有六个“陈寅恪”。这些以“恪”字命名的宗亲,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他们的长辈(包括寅先人陈右铭、陈三立诸先生),都读“恪”为ko (古入声),怎么会变成que呢,这牵扯到是赣方言的一大特色。即赣方言里“确实”,“的确”的确都读为都读“恪”为ko (古入声)。而这个音又来自粤音,清末的广州,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广州十三行是贸易的中心,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为了普及文化教育,曾经一度出现过许多像粤方言学习官话的识字读本,粤音里面标“却”“确”的音标都为ko,江西与广州毗邻,出外打工的人把这个音带回了老家江西,江西人也慢慢的就习惯了这样的读法,而且还一直延续至今呢,如上世纪70年代的音译的外来词dacron,它的英文意为思是一种以醛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布料比较细腻,透气,由粤语谐音翻译成了“的确(ko)凉”虽然是大白话,但听起来的确凉快。炎炎夏日,穿着这种布料做的衣服想不凉快都不行了。我80多岁的爷爷至今还保留了这种布料做的衣服,一到夏天就念叨说:的确(ko)凉布做的衣服就是穿的凉快!既然恪与确的读音是一样的,既然确变成现代汉语可读为que,而恪又为什么不可读为que呢!

陈寅恪为什么读que

陈寅恪先生出自名门,其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洋务运动之前的湖南曾是保守闭塞之地,但突然开始兴学、办报、建工厂、考矿,这就得益于陈先生的祖父,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也是一名颇有远见的大才子,被后人称作“清末四公子”之一。一个颇有节气的文人,最后因为抗战绝食而死。

陈宝箴和陈三立从来不是封建顽固之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整个家族认识到只有充分学习到西方优秀的文化,才能拯救当时的中国。

陈寅恪博学强记,在这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著,这为他以后厚实的国学功底打下坚实的基础。父亲陈三立在其13岁时就把他送出国,接受了严格的西方教学训练。

他辗转游学共13年,先后去过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各个西方国家。他学贯中西,儿时的国学教育使其中国古典文学底蕴深厚,游学西方的经历使其精通22门语言。

他接受西方教学的同时,从来不忘记自己民族本位,强大的文学功底被世人称之为“活字典”和“教授的教授”。

标签: 陈寅恪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li/9vll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