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科普知识

> 让孩子理解等号的方法

让孩子理解等号的方法

让孩子理解等号的方法

等号,是数学中最重要的符合之一,当一个数值与另一个数值相等时,用等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孩子直观的理解为天平或跷跷板,只有两边重量一样,才能平衡。

1、 等号两边是相等的,把握这一个原则,无论出现多少个“=”,都不用怕,一个一个来。

2、 等号的右边可以是数,比如2+5=7 ;也可以是式子和计算关系, 比如2+5=5+2,不要固化思维。

3、 等号两边是可以互换的,比如3+5=8 8=3+,不要换下顺序就不会了。

4、 等号具有传递性,比如1个西瓜=4个苹果,1个苹果=2个橘子,1个西瓜=8个橘子。

5、等号两边进行相同的运算,依然相等,比如1+2=3; 1+2+3=3+3 ,两边都加3依然相等,注意不限于数字,式子等均可。

扩展知识:

相等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当一个数值与另一个数值相等时,用等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15、16世纪的数学书中,还用单词代表两个量的相等关系。例如在当时一些公式里,常常写着aequ或aequaliter这种单词,其含义是“相等”的意思。1557年,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在其论文《智慧的磨刀石》中说:“为了避免枯燥地重复isaequalleto(等于)这个单词,我认真地比较了许多的图形和记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等长的线段,意义更相同了。”于是,列科尔德有创见性地用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表示“相等”,“=”叫做等号。用“=”替换了单词表示相等是数学上的一个进步。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列科尔德发明的等号,并没有马上为大家所采用。 历史上也有人用其它符号表示过相等。例如数学家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几何学》一书中,曾用“∞”表示过“相等”。直到17世纪,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在各种场合下大力倡导使用“=”,由于他在数学界颇负盛名,等号渐渐被世人所公认。

标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ke/8oy8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