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科普知识

> 竹叶兰可以打矮壮素吗

竹叶兰可以打矮壮素吗

竹叶兰不可以打矮壮素,矮壮素会影响自身萌发,对生长不利。它本身也不会长得太高,也没有必要用药。若是盆栽养护的的,想要很好的控高,等它长到一定的高度时及时打顶处理就行。方法很简单,将顶梢部分剪掉即可。这样修剪不会影响它的生长,且可促使养分更集中,对整体的生长有利。

竹叶兰可以打矮壮素吗

郑燮的诗

郑板桥 《咏兴化》

一塘蒲过一塘菱,

荇叶菱丝满稻田;

最是江南秋八月,

鸡头米赛蚌珠圆。

还有

一. 郑燮的诗

老渔翁,

一钓竿,

靠山崖,

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

沙鸥点点轻波远,

荻港萧萧白昼寒,

高歌一曲斜阳晚。

霎时波摇金影,

蓦抬头月上东山。

郑板桥小时生活的苏北兴化水乡,水网纵横,湖塘密布,历来有不少水上人家,专靠打鱼为生。但很多渔民无地无房,风雨飘萍,是比农民还穷苦的社会群体。由于 板桥很熟悉渔民生活,他的笔下既描写了渔民自在潇洒的一面,同时也写出渔民生活 的艰辛困苦,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之心。这一首就写老渔翁。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这可不是浪漫情侣野营寻趣,也不是时髦游客带着牛肉香肠可口可乐去拥抱大自 然,而是为生计不得不年年月月阴晴风雨都得在“鞋样船儿帽样庐”里过日子的人家。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即使打到鱼,又能卖出去拿到钱,而且买回粮食,但无柴烧,拔来的湿苇光冒烟 不发火,熏得两眼流泪,饭仍不得到口,大人孩子都只好忍着饿。幸亏碰到好天气, 不知太阳下山之前,湿苇能晒得干么?郑板桥写渔民,也反映他厌倦官场生涯甘于清贫 淡泊的隐逸思想。他虽然当了12年的县令,但这个时刻不忘民间疾苦的清官仍是两袖清风,囊空如洗。

他的十首《道情》写了渔、樵、僧、道、书生、乞丐社会底层人物,这是一组流传极广脍炙人口之作,板桥“屡抹屡更”惨淡经营达14年才定稿,这对一个满腹经纶的大才子来说实是非同寻常,可谓呕心沥血,寄托遥深,反映了他对 官场黑暗、人世艰辛、历史兴衰的深切感悟。他在《苍县署中寄舍弟墨》中写道:“ 可怜我东门人(郑居兴化东门),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头蕴叶将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为美食,幼儿女争吃。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所以板桥每每写到渔民的艰辛,诗写得美且含蓄,需细加体味。

作宦山东十一年,

不知湖上鲫鱼鲜。

今宵尝得君家味,

一勺清汤胜万钱。

在朋友中间,板桥自然忘不了李鱓。同在山东为官,同样都是县令,又同属名满南北的书画名家,现在的近况如何?是不是还是“白发盈肩壮志灰”的模样?在山东时曾寄诗给他,“借君十亩堪栽秫,赁我三间好下帏”,他忘记了没有?家人打听李鱓的下落,说复堂正在故里中堡闲居。昭阳离中堡约40里水路,一叶轻舟,有好风相送,半日可到。板桥便至中堡拜访。故人相见,感慨万端,李鱓请板桥尝家乡的米酒鲜鱼,席中最使板桥动情的是鲫鱼鲜汤。在山东也常食鱼,但以鲤鱼为多,而且那边很少有烧汤的习惯。

草绿如秧,

秧青似草,

棋盘画出春田。

雨浓桑重,

鸠妇唤晴烟。

江上斜桥古岸,

挂酒旗林外翩翩。

山城远,

斜阳鼓角,

雉堞暮云边。

老夫三十载,

燕南赵北,

涨海蛮天。

喜归来故旧,

情话依然。

提起髫龄嬉戏,

有鸥盟未冷前言。

欣重见,

携男抱幼,

姻娅好相联。

使得板桥乡情荡漾的,不仅是鲫鱼,还有绿草青秧,棋盘圩田。从词中的田园风光看,似乎此词作于故里兴化。但是兴化无山城,无江岸,更可能是在扬州或在仪真时所作。“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又说“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扬州和仪真有许多知己,以自由之身,这两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官不做了,到西风江上作个烟波钓徒,当然是辞官归隐的通常比喻,然而寄托的 却是与黑暗的封建官场彻底决裂的高风亮节,也表现了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罢官归来萧瑟凄凉的心境。

二.郑燮的画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梅、兰、竹、菊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题材,寄寓着画家对于崇高品格的追求。画竹传说始于唐,但有作品传世的则始于北宋的苏轼、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历来脍炙人口。板桥一生画竹,平日无竹不居,闹得他做过官的范县、潍县也处处种竹。他71岁时,说自己一生画竹,“不学他技,不宗一家”,50年不辍,他画的竹是“郑竹”,而非苏竹、文竹。对他所画的竹,历来褒贬不一。褒者说他的竹“旷世独立,自成一家”,他画中的气与韵,均非他人易学的;贬者则认为他“天姿豪迈,横涂竖抹,未免发越太尽”。③褒贬都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板桥以情入画、以情写竹的情字。板桥所画的竹,出现在你眼前的往往不仅是一枝竹,而是一种人,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意境,一种祝愿。多种情味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在画幅上的题跋。蒋宝龄说他“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说他所题内容“书与画悉称,故觉妙绝”,是很精当的。当然,也是有人不赞成的,认为艺术以蕴藉为贵。“人皆以怪病,我独以怪敬。无盐丑女列贞贤,怀中别有光明镜。”这是陆恢对于板桥画竹中肯的评语。有人病,有人敬,在现在和今后都是免不了的。但是板桥老人以情入画,他笔下的竹,宛如孙悟空手中的金棒,宛如当代的魔方,随意变化,千姿百态,越变越奇,褒者贬者都承认这是艺坛上出现的一种奇迹。

竹是节操的象征:“不过数片叶,满纸都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浓淡有时无变节,岁寒松柏是知心。”

“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是虚心的象征:“心虚节直耐清寒,阅尽炎凉始觉难,唯有此君医得俗,不分贫富一般看。”“心秉虚兮节挺直,啸傲空山人弗识。任他雨露又风霜,四时不改青青色。”“直其节,虚其心,可以廊庙,可以山林。”“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凄凄三两丛。竹又不高峰又矮,大都谦逊是家风。”竹是力量的象征:“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咬定青山不放松,定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是君子:“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老干新篁千万叶,世间君子不嫌多。”“竹称为君,不呼为丈。锡之嘉名,千秋无让。”

竹带来了清光,带来了清风:“年年种竹广陵城,爱尔清光没变更。最是读书窗外纸,为争夜半起秋声。”“遇着青山便栽竹,短长高下总清风。”

竹可以展示未来,寄托美好的希望:“画根竹枝插块石,不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新篁数尺无多子,蓄势来年少万寻。”

以竹喻高节,以竹喻虚心,李白早有诗云:“高节人相重,虚心事所知”,本不稀奇。稀奇的是有画有诗,一种明确的意念能够以清淡的几笔构成,既有物象,又有诗情,在尺幅之间用诗书画相融合的形式向你展示。板桥的竹,画得很不经意,有时三两枝,有时六七枝,枝枝桠桠。看起来是无心的,其实是有心的。他自己说:开始画竹,能少而不能多,后来能多又不能少。60岁左右,才知道减枝减叶之法,一枝有一枝的用处,一叶有一叶的用处,多余的一枝一叶都不必要,这叫“简”字诀。且看:

画六竿竹:“竹林七竹如何六?两阮原应共一枝。”“一峰石,六竿竹。倚行窗,对华屋。半清淡,陪相读。凉风生,戛寒玉,日出东南满青绿。”

画三竿竹:“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画两竿竹:“磊磊一块石,疏疏两枝竹。佳趣少人知,幽情在空谷。”“轩前只要两竿竹,绝妙风声夹雨声。或怕搅人眠不着,不知枕上已诗成。”“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两枝高干无多叶。几许柔篁大有柯。若论经霜抵风雪,是谁挺立风婆娑。”

画二三竿竹:“种竹不须多,多则刮耳目。萧萧二三竿,自然清风足。”

画一二三竿竹:“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迭迭?” 画一竿竹:“一枝瘦竹何曾少?十亩竹篁未见多。勘破世间多寡数,水边沙石见恒河。”“一枝高竹独当风,小竹依因笼盖中。画出人间真具庆,诸孙罗抱阿家翁。”

竹竿的多寡表示不同的内容,竹竿的抑扬向背,千姿百态还表现季节的不同、气候的变化、所植地点的差异,从而借以抒发不同的情绪。诸如:

画春天的竹:“谁家新笋破新泥,昨夜春风到竹西。借问竹西何限竹,万竿转眼上云梯。” 画春夏之间的竹:“疏疏密密复亭亭,小院幽篁一片青。最是晚风藤榻上,满身凉露一天星。”“不是春风,不是秋风。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吾暑,能豁吾胸。君子之德,大王之风。”

画秋天的竹:“竹是秋风应更多,打窗敲户影婆娑。老夫不肯删除去,留与三更警睡魔。”“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我亦有亭深林里,酒杯茶具与诗囊。秋来少睡吟情动,好听萧萧夜雨长。”

画冬天的竹:“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皱,玲珑碎寒玉。”

画四季之竹:“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

秋冬。”

画风中之竹:“板桥学写风来竹,图成三友祝何翁。”

画夜间之竹:“竹是新栽不旧栽,竹含苍翠石含苔。一窗风雨三更月,相伴幽人坐小斋。”

画山中之竹:“水竹不如山竹劲,画来须向石边青。”

画卧竹:“一枝卧竹一枝昂,石笋萧然与竹长。好似倪迂清閟阁,阶前点缀不寻常。”

画老竹:“老竹苍苍发嫩梢,当年神化走风骚。山头一夜春雷雨,又见龙孙长凤毛。”

画新竹:“春风春雨正及时,亭亭翠竹满阶墀。主人茶余巡廊走,喜见新篁发几枝。”

用墨彩所表现的竹的美,主要在色、光、影三个字,板桥都有着力的表现:

表现竹的色:“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侵绿色……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纸上,绝可怜爱。”“邻家种修竹,时复过墙来。一片青葱色,居然为我栽。”

表现竹的光:“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

表现竹的影:“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凌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竹可以反映人的气节,人的精神,竹可以写四时之中人的关系,人的情绪,竹可以表现出在天光云影中种种美的形态,竹还可以联系到天地万物,无处不可写,无处不可表现:

竹作钓竿,得悠闲之趣:“从今不复画芳兰,但写萧萧竹韵寒。短节零枝千万个,凭君拣取钓鱼竿。”

竹作扫帚,似乎成了俗物,但是:“石缝山腰是我家,棋枰茶灶足烟霞。有人编缚为条帚,也与神仙扫落花。”

竹是龙变化成的:“竹原龙精,石是松化。活百千年,才信这话。”“神龙见首不见尾。竹,龙种也。画其根,藏其末,其犹龙之义乎?”

竹子可以化为帘:“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爨剥新筠。

此身愿劈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竹声乃民间疾苦之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竹子可以化为种种器具:“江上人家翠竹光,竹屏竹几竹方床。生之气味原谱竹,竹屋还需胜画梁。”

竹,可以谐音,成庆祝之竹:“写来三竹成三祝……大家罗拜主人翁。”

竹,可以与荆棘并存:“莫漫锄荆棘,由他与竹高。西铭原有说,万物总同胞。”

画竹,得到了什么呢?“山僧爱我画,画竹满其欲。落笔饷我脆罗卜。”

这样一类题辞,以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力,开拓了有限画面的无限领域,使寥寥几笔的墨竹融会天地万物,表现种种人情世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画竹能达此等境界,实为奇观。超人的见解,超人的功力,和他毕生刻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创作方法,概述可列下述八点:

1、板桥画竹,追求纸中之画以外,还有纸外之画:“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露吐雾者,皆隐跃于纸外乎?”

2、板桥画竹,讲究会心,讲究有无之间:“古今作画本来难,势要匆忙气要闲。着意临摹全不是,会心只在有无间。”

3、板桥画竹,讲究真与神:“抽毫先得性情真,画到工夫自有神。”

4、板桥画竹,讲究意在笔先,不肯匆忙落笔:“画竹意在笔先,用笔干淡并兼。从人不得其法,今年还是去年。”

5、板桥画竹,简单的几枝几叶,都是刻意经营的结果:“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消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6、板桥画竹,是写意画,但是与工笔关系极大:“殊不知写意二字,误多少事。欺人瞒自己,再不求进,皆坐此病。必极工而后能写意。”

7、板桥画竹,得力于书法:“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意。”“一节一节一节,一叶一叶一叶,浑然一片玲珑,苏轼文同郑燮。”

8、板桥画竹,着眼点全在“活”字:“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板桥画竹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焦点就是在于创造。这样一个基本点板桥多次说过,或云自立门户,或云自树其帜。他欣赏苏轼的竹,文同的竹,石涛的竹,但是他公开宣言,他的竹是他自己的创造:“画竹插天盖地来,翻云覆雨笔头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他对于自己的创造充满信心,自称自己的文章是掀天揭地之文,字是震雷惊电之字,言论是呵神骂鬼之谈,画是无古无今之画。他屹立于书坛、画坛,宛如临风一竹,清光照人,生机勃勃,有自家面貌。

附板桥的《丛竹图》如下:

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 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 ‘宁乱毋整, 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下钤“郑燮之印”、 “爽鸠氏之印”。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附板桥的《竹石图》如下:

《竹石图》修竹数枝,秀石几块,形简而意足,是板桥六十二岁的作品,总观全局,气势俊朗萧散,卓然不群。竹自姿致疏落,顾盼有情,石则拔地直耸,瘦硬秀拔,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题画行款独具特色,大小、正斜、疏密、浓淡灵巧有致地排列起来,使诗书画和谐地融在一起,增强构图的形式美,并通过题跋,表露出自己的思想及创作动机。 “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无竹,则留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渐老年兄属,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土”印。

三.郑燮的书

郑燮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逾到晚年,树桥的书法逾是显得风神独具、挥洒自如了。板桥去世后200余年,他的书体的流传越来越广,学习他的书体,以他的传人自居者,不仅扬州、兴化、潍县有,全国各地也不乏其人。板桥体已被公认为一种书法模式。板桥书画所追求的自家面貌,得到200多年来士民的公认。“震电惊雷之字”,学了古人,但大有别于古人;不薄时人,但不屑于追逐时人,他的自诩是有根据的。

打开一幅板桥的书法,往往容易使人感到这是一幅画,或者说是一幅以画入字的书法。从章法上看,大小疏密,短长肥瘦,拱揖朝向,俯仰映带,参参差差。譬如人群,以若干字组成的书幅不像纵横成行的整齐的士兵,却像山阴道上连袂而来的老少男女。老翁拄杖,小孙牵袂;少男放肆,少女含羞;急者抢道,徐者闪让;壮者担物,弱者随行。一切似乎无序,但细细体会,其中有血脉相连,错落有致,是一幅上下承接、左右呼应的天然图画。这种章法,有人称之为乱石铺街,有人称之为浪里插篙,不离不碎,不散不结。再看行气,一行行并不如丝线串珠,重心往往左右欹侧,不遵“守中”原则。一行之中,总有若干字错位,或伸腿挥拳,或依势下滑,不齐,不正,不稳。但是若干不齐、不正、不稳的字联成一片,形成整体的和谐,或轻或重、或大或小、或挽或引、或牵或绕都恰到好处。书行留出的素地形成了虚实相生、黑白相间的效果,疏不至远,密不至杂,不挤不空,摆布得宜。这种章法,这种行气,杂而和谐,乱而有序。因为杂,显得和谐之可贵;因为乱,显得有序之不易,真正是收到了纵而能收、巧妙随心的效果。

再看看板桥的结字。我们且以己卯板桥所写《润格》为例,其中大部分属于行书,“又两”的“又”属于楷书,“谢客”的“谢”属于草书,“礼物”之“礼”属于隶书,而“神倦”之“神”,“秋风”之“秋”,转折之“则”均为古体,其中“神”的结字则为篆体之变化。从总体看,通篇的字以行为主,夹以隶笔,是“六分半书”中偏行之一种。从字的大小看,最大的是“耳边”的“边”,最小的是“扇子”的“子”。“边”的体积约大于“子”字的20倍。大小随心,但和谐匀称。就形体看,有的特扁,如“礼物”之“物”;有的特长,如“为妙”之“妙”;“纠缠”两字特大,似对纠缠者表示强烈厌恶;而“只当秋风过耳边”之“秋”特别显眼,似乎表示谢客之决心已下。“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以后的一个“也”字,最后一笔竟占六字之格,笔意意犹未尽,盖主人怫然谢客,不拘常礼,幸读者心会也。

更细一点,我们再看看板桥的用笔。很明显地,板桥的字得力于北碑,用笔、取势都极讲究。他写的大多是行书,但点横竖撇均吸取了隶篆笔意。他字中的中竖,往往骨力劲拔,仿佛是迎风挺立的劲竹,而伸展的长撇又宛似兰叶。他在转折处,常由疾而徐,使用蹲笔,如金石状。他的长捺,似山谷又非山谷,稍纵即收,如刀锋逼人,力透纸背。 纵观板桥书法,特别是他的晚年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一个是“画法通书法”。他在《刘柳村册子》中说:“庄生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有人又云:‘草木怒生’。然则万事万物何可无怒耶?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鲁公《争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简言之,他的书法是行隶的结合,或者说是真、草、隶、篆的结合,戏称之为非此非彼的“六分半书”,是他的书法的一大特色。板桥又曾题画说:“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他把他画兰竹的功力用在书法中,在章法、行款、构字、用笔上处处都渗透进去了,形成他的“乱石铺街”的又一大特色。

这里有个问题:“怒不同人”,和谁不同?近人论书法美学,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志之说。捕捉了不同时代书风变迁之本质特征。明清的统治者不少人崇尚法帖,崇尚法古,他们对赵孟俯和董其昌的字捧得很高。赵字妩媚,董字清润,都不失为一代大家,但他们的字为朝廷所过分推崇,人为地影响着当日书坛,则在士人中,特别是在野的士人中形成反感。明代以至清初,要求朝廷文书都要由精于书法者执笔,同时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的大批知识分子,以写出的字是否乌(乌黑)、方(方正)、光(光洁),是否大小一律为考核要求,甚至是首要要求。当日不少士人就是因为书体以乌、方、光出众,才步入仕阶,获得高官厚禄的。这样,统治者的意志作用于书坛,形成一种流行的馆阁体。板桥之“怒不同人”是不同于流行的书风,不同于乌、方、光的桎梏,不同于为权贵者所钟情的赵、董一脉的书坛习尚的。

他曾经很有针对性地说过:黄涪翁(庭坚)有杜诗抄本,赵松雪(孟俯)有左传抄本,皆为当时欣慕,后人珍藏,至有争之而致讼者。

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艸,究之师心自用,无足观也。

他之鄙薄赵孟俯之滑熟,自然不是因为赵字功夫之不足,其目的在于鄙薄时俗,是很显然的。

据现在占有的资料看,板桥的“师心自用”的实迹,即真隶相参、杂以行草的实际运用,是以写《四子书》的36岁,即戊申之春,读书天宁寺时为分水岭的。在早年,板桥工楷、工草,扬州、兴化目前均藏有郑公早年楷书真迹,颇见功夫。《清史列传》说他“少工楷书”,《清稗类钞》说他“初学晋碑”,应当说,都是有根据的。没有深厚的功力,没有广泛的涉猎的基础,中年以后的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只能贻笑大方。板桥的重孙郑銮在为板桥《临兰亭序》作跋时说,板桥中年始以篆隶介入行楷,蹊径一新,卓然名家,就是指的这个阶段。在范县署中,他曾写信给郑墨说: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他曾在题跋中对蔡邕书、邯郸淳书、崔子玉书、张伯英书、梁鹄书、钟繇书一一加以评点;他对黄山谷的书法揣摹很久,他说山谷不画竹,但书法极像竹,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大呼道:“吾师乎,吾师乎!”他更从浓淡、疏密、行款方面参悟画理与书理的相通之处。但是,即使是对于他所崇拜的先贤,他也是“学一半,撇一半”,“十分学七要抛三”的。怒不同人之人,未必就是赵松雪一个。中年以后,经过刻苦的探求,他的“板桥体”才日益成熟,面貌才逐渐鲜明起来。

从形成板桥体到板桥体的定型与成熟,约经历十余年的过程。他的重孙郑銮由于见闻甚多,判断应当是比较可靠的。郑銮在板桥乾隆八年(1743年)七月所写临兰亭序的跋中说,51岁时板桥,“合诸家而成一体,正公学力精到时也”。郑公晚年的书法作品,笔墨随心,天机流畅,外得宋人之意,内得唐人之法,一反明人之态,保存自家神韵,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结诗书画于一体,独树其帜。板桥体书亦如人,不必夸耀其美艳绝伦,正像他自称的“麻丫头针线”,它的生动处,在于书法艺术所显示的活泼的倔强的个性,在于它的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真气、真意、真趣。板桥体历200余年不仅不衰,而且影响日渐广泛,从者日众,不能不说,这是板桥书法革新之锐气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从什么诗词中我们仿佛能听到风吹过耳畔的声音?

- 公号内回复“目录”,送你往期经典诗词解读 -

回复“蒋勋”,获取蒋勋老师精彩合集

- 回复“王立群”,获取王立群老师解读诗词合集-

1、岁月修行

——雨声里,静听流年偷换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是南宋遗民,他的凄凉、悲哀和感慨里,脱不去国破家亡的沉重影子。或许是因为岁月里看尽兴衰的感悟太深,他一写,就写出了所有人的岁月沧桑、人生真味。

流年偷换,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心情难免会有剧烈转换的落寞与惆怅。青春年少的时候,我是在灯红酒绿的歌楼之上听到风雨之声。

壮年的时候,我是在漂泊求索的客船上听到风雨之声。而今,我的双鬓已经斑白,听雨在清静的僧庐之下。回想一生,经历过太多的悲欢离合,经历过太多的变幻无常,万般心绪却无言,只能听着窗外的秋雨一滴滴敲打着石阶,直到天明。

温香软玉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图画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的人生长卷。合上宋词,竟掉落一地的叹息。想起了周作人的《苦雨》里说,雨天只有两种人喜欢,一是小孩,可以赤脚淌水;二是蛤蟆,雨天可以叫上十二三声。此言非虚。

温暖的歌楼烟雨、孤独的客舟江雨、静静的僧庐夜雨,这人生的三场雨,构成了蒋捷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其实,这也是从古到今,许多人、许多听雨客,都在经历和感受的人生三场雨吧……

2、输赢修行

——人生一局残棋

题画

明·苍雪大师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世事终无定,一切皆未央。

南怀瑾说,明末崇祯年间,有人画了一幅画:巍然耸立的一棵松树下有一方大石,大石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摆着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将画意拉成了高远。

那便是这首“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世世相传,输赢二字却永远也没有定论。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生命如莲,次第开放,人生不过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不过过眼云烟。

人生如棋局,扑朔迷离。世上总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无法达到最终所想,也没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一步,便不是死局。

3、生死修行

——活着终究是要告别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悼亡妻王弗的词。大概,感情浓到极处,只能用直语出之,已来不及也不愿意用华丽辞藻修饰装点,只能语淡情真。就像这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淹的《别赋》一开始就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世间种种离别,无一不令人神伤。但世间最苦者还不是生离,而是死别。生离至少还留存着再见的希望,死别却再无对坐谈笑的可能。“十年生死两茫茫”,生者茫茫,不知逝去的爱人魂在何处;死者茫茫,也未能以魂魄相依。这一句,让人想起《长恨歌》里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说,王弗死的时候,苏东坡的福禄达到了最高峰,她死得恰是时候,不必陪他度过一生最悲惨的年华。十年间,苏轼历经生离死别,在王安石变法的漩涡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外放、谪迁、流徙,头上已有白发,脸上满是风尘,已不是当年王弗“春闺梦里人”的模样了。“十年生死两茫茫”里,有对王弗的深沉怀念,也有对自己的无言自伤。

4、孤独修行

——长风中,饮下这杯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孤独,一如爱情与死亡,是文人尤其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读李白的诗,感受最深的,是旷世的孤独,也是愤世的孤独,所以总是在借酒浇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历史上把李白称为“酒仙”,其诗中处处可见以酒当歌,寻求彼情此境,探寻如意称心。

欣赏李白,我们还会发现他承继了屈原的浪漫,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无奈与发泄之感。他那些酒中的孤独,也是一种借酒浇愁的春梦了无痕。因而,李白的诗,表面看自得其乐,但背面却是磅礴大气里无限的凄凉。

李白在酒中发泄自己,在想象中创造美好。然而,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慨并没有消失,他淋漓尽致地刻画小人得志时的蠢态,总是一副嘲笑庸才的逍遥神态。但人又怎能和世间分隔?于是他的孤独便是逃不掉的了。

李白一生都走在浮游四方、浪迹江湖的孤独人生苦旅之中,他心中的孤独如挥之不去的迷雾,在失意中寂寞,在寂寞中忧愁,在忧愁中更添寂寞。于是就有了那句千古之叹——“古来圣贤皆寂寞”。

5、感伤修行

——江湖夜雨剩孤灯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桃李春风的潇洒没有了,只剩下江湖夜雨的孤独和寂寞,一灯荧荧,仿佛酒酣后的眼。在人生的迷茫天空,有几个人不感觉自己像一只孤雁,在不知从何处来的风中凄凉地鸣叫?等到鬓发斑斑,台阶上的雨滴全都滴落心上,水滴石穿,何况心并不坚硬如石。

江湖夜雨十年灯。到底,我们要辜负多少人和被辜负多少次,才能成全我们生命与感情的圆满和完整?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曾经为林清玄的一篇文字所感动,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当我回望,十年,不断地胸中便有一把正气之剑,叶着自己的叶花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所坚执的也便是,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人在江湖,夜雨十年,只要肯舍,只要肯承担,便没有什么不能。原来就算不肯舍,就算你不肯承担,到最后生活还会悄悄帮你埋葬。无论怎样,生活就是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去芜存菁是生活使命。所谓的会过日子,就是把那么多驳杂的人和事,都干净利索地扔远。就是明白原来那样辛苦去追求的所谓爱恨,只不过一场空花幻影。

6、寂寞修行

——人间何处觅知音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样凄凉悲切的叹问,就是岳飞发自心底的声音。这声音穿过历史的厚壁,回荡耳畔。俞伯牙何幸得遇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琴瑟和鸣响山涧。子期死,伯牙摔琴,从此绝于琴。杜甫有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岳飞的遥叹,伯牙的摔琴,可见真正的知音千古难觅。

所谓知音,便如那高山流水一般,宁静淡泊,不一定有过多的深交,但只要轻轻一拨,心灵就会产生奇妙的共振;勿需过多言语,只需要一个眼神,便将千言万语送入对方的心中。千百年来,从《诗经》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到曹雪芹感慨“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人们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着知音。然而却注定是可遇不可求。

冷月下,岳飞仍在低吟: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寒风中,范仲淹仍在高唱:微斯人,吾谁与归?红尘的喧哗,充斥着生活;俗世的烟尘,迷蒙了心灵。昔日的繁华已成了光阴眼中的流年碎影,梧桐的片片枯叶铺满了深深庭院,孤独的焦尾琴也落满了尘埃。

7、心灵修行

——闲情洗风尘

题鹤林寺壁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浮生半日闲,一身宁静。没有一种快乐比得上内心的祥和,没有一种享受比得上内心的安宁。所以,不妨在匆忙的脚步里放慢速度,听风从耳边悄无声息地拂过,看云在天上悠哉悠哉地飘荡,给自己的内心寻一丝安宁;不妨在一弯被风吹皱的江水面前,让心中诸事随江水东流,让阳光再一次温和地洒遍全身;不妨在寂静的夜晚品茗听雨,在优扬的乐音中,慢慢追忆慢慢沉醉,让心灵慢慢回归……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和品味。从现实的纷扰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轻松愉悦中去,让简约淡泊取代熙攘纷杂,让宁静安祥取代焦虑浮躁。沐雨临风,用微笑面对生活的复杂,用从容化解心中的不安。携一份素雅拥一份淡定,再向时光要一份轻松惬意,就这样静静伫立,听风吹过,听花开放,留一份洒脱给自己,也留一份宽容给他人。

在这个三千繁华的世间,没有人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总要经历过,体会过,才会懂得。不去羡慕别人,不去嫉妒别人,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样可以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岁月极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变化无穷。走过了岁月,尝遍了生活的苦涩,才感悟,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值得期待,所有的失望也都值得经历。幸福如斯简单,不必问人生的意义。

8、苦难修行

——从来落魄,人之常情

题墨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人过半百,一事无成,“青藤”渐老,抱负成空。徐渭自题《墨葡萄图》,满纸水墨纵横,疾风骤雨般肆意泼洒着一颗狂乱的心灵。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对徐渭有着巨大的影响,看他的画,时时能感受到那种发泄般的力量。

徐渭晚景凄凉,藏书斥卖殆尽,居处席烂帐破,常“忍饥月下独徘徊”,两碟牛肉、一壶浊酒就能换他一幅花卉图。73岁那年徐渭去世,身边唯有一老狗相送,几个族人将他下葬。“眼空千古,独立一时”,这是袁宏道对他的评价,然而死后固然万世景仰,徐渭生前那“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无奈,更着实让人心痛。

曾经有位前辈说,每次看明代徐渭的字都会掩面而泣。对于每个热爱书画的人,徐渭,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他的身世过于离奇,才情过于脱俗。当我们把他留下的那些残笺短幅拼凑出一个模糊身影时,总会怀疑世间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样一位人物。

“遇”与“不遇”,是很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生前寂寞死后无闻,这样的悲情才子,自古有之,所谓知音难求,庶几如此。就这一点而言,徐渭是幸运的,虽然颠沛凄苦、晚景苍凉,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里郁郁而终;但在他故去的二十年后,终于出现了一位叫袁宏道的人。

袁宏道是明末文坛领袖,当世声誉之隆,远非徐渭可比。他在友人陶望龄家中看到一本已经“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的徐渭诗文稿,不禁拍案叫绝,竟然彻夜诵读,读复叫,叫复读,以至于把友人家中的童仆从梦中吵醒。从此,他不遗余力地宣扬徐渭,并写出文学史上著名的《徐文长传》。古人说过,一死一生,交情乃见。这样的笃厚情义,恐怕不是“交情”两个字可以说清的。

历史最终厚待徐渭,他的艺术在身后四百年间大放异彩;他的创作思想成为文人画的圭臬津梁,郑板桥情愿做他门下走狗,齐白石叹息不能为他磨墨抻纸……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对他苦难人生的一丝慰藉。

9、红尘修行

——风尘经年,终成茶一盏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瞻前尘,贤哲比比,陆放翁可谓其间一圣者。虽置身红尘,却不为所染,于风尘碌碌间,借一盏清茶,品遍世事。细细体味,人生于世,何尝不是这壶中茶?混沌间,生于世,岁月如水,人于水中沉浮、翻滚,渐渐地舒展、释放,同时,一点点老去。

初于世间,他年少轻狂的桀骜,目无万物的狂放,不甘于命运的不断奔波,于是一再沉浮。渐入而立,他方才于浮沉中觅得一缕功名,浮于水面,豪情壮志满怀,妄图追逐驾于众生之上。光阴似箭,奔波、追逐一世,无论成败与否,他终于历遍百味,如醍醐灌顶般,幡然通透。从此心静如禅,于茫茫世间,唯求一淡然安然,了却余生。

帘外,云飘飘,浮生碌碌;帘内,茶香氤氲,一盏将尽。浮生若茶,属于你的茶,可曾尝过,苦否?淡否?浮邪?沉邪?你是否在时光的河流里洗尽铅华后,仍能暗香盈袖,在茶香中修出一份心静如禅?

10、情字修行

——西风独自凉,当时道寻常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又是一首婉约凄美的悼亡词,却与东坡之悼有着不同的人生况味。词里带着淡淡的幽思,浮现出年轻时那个风华正茂的纳兰性德。在秋瑟飒飒的一天,孤影徘徊于西风之中,倍觉凉意袭人。周围是黄叶纷纷,不忍内心的黯然独伤而关闭疏窗,将思绪追忆到曾经的点点滴滴,混合着身后的微微残阳,不禁悲从中来。

往事历历,时光倏忽。容若醉酒于烂漫的春日,倒下便潇洒而眠。爱妻卢氏怎忍将其扰醒,默默地守在一边,细细看他小醉后的憨态,脸颊微红,畅游美梦,多么幸福、浪漫。一觉醒来,发现爱妻也酣甜依偎其旁睡着了。他是醉酒而眠,她因幸福而梦,春色令人醉。轻轻抚摩她的飘飘长发,他也笑了,带着半分的酒意,将爱融化于暖暖春日。

残阳依旧,人去楼空。爱上一个人也许只需一瞬,却要用一生去忘记。她,终究还是去了,不知是不是巧合,又是个三年之别。陆游与唐婉三年的甜蜜流于无可奈何,容若和卢氏也是三年。十一年后,他和她在另一个世界团圆。

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失去了,才懂得曾经拥有的珍贵。人生大抵如此。

每天送你精彩文章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标签: 矮壮素 竹叶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ke/59mm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