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三不知是什么意思?

三不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对开头、中间到结尾一无所知。也指什么都不知道

三不知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三不知

成语发音:sān bù zhī

成语解释:指对开头、中间到结尾一无所知。也指什么都不知道

成语出处: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清晨起来,恐怕苏友白见亲事不成,三不知去了,便忙忙梳洗了,亲到寺中来请他。”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例句:马南邨《燕山夜话·变三不知为三知》:“遇到别人问起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常常一问三不知。”



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

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不了解,完全不知道;匆促间,突然;无为县方言,不经常,偶尔,元曲中常见。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是指什么

三不知指的是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是怎么问都不知道,很糊涂或很无知。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出自《左传》,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近义词

一无所知,拼音yī wú suǒ zhī,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知。”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见识少。

左传中的三不知是指

左传中的三不知是指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终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

典故

“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含义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现在逐渐产生了别的意思。后来用“三不知”应对内情一无所知,有时指装糊涂,指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都不了解,也就是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常说一问三不知,其中“三不知”是指什么?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齐国害怕晋国强大对自己造成威胁,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援郑。一日,属下一部下报告陈成子:“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全部消灭我军。”

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是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其部将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这个词语流传至今也是形容在询问别人的时候,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就在大肆宣扬,当别人问道自己的时候,自己却回答不上来,所以也是用于形容冒冒失失;当然在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却不是这个意思,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找不到人,流传到现在就是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所以现在很多词语在古代流传至今的意思都变了,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语,但是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故事之后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

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一问摇头三不知”中的“三不知”并不是真的指有具体的三点不知道,而是一个盖词,意思是大量,很多的意思,这里的“三”并不是表示三个的量词,而是虚数,指的是多次,几个,几次等,“三不知”的意思也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例子在古诗词中也很常见,比如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其中有一句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尺“也不是表示真的三千尺,而是泛指很高,这里的”三“一样不是表示高度的量词,而是一个概括性的盖词,或者说是虚词,同时这句诗也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并不是实际的情况。还有《鸿门宴》中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此句中的“三”也不是三次的意思,而是多次的意思。

所以说“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意思就如上文所写的一样,“三”表示的是“多”,“三不知”就是都不知道,而不是存在具体指哪三不知。“三”在很多古代文言文中都存在虚词的使用方法,说白了就是表示“多次”,而不是当作一个单纯的量词来使用,当然”三“在古诗句中也存在当作量词使用的情况,比如《核舟记》中的”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这里的”三“就是单纯值得“三个人”,这些情况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否则可能会导致对于一整篇文章的理解。

就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并不说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我值得学习的,而是说几个人,或者这些人当作肯定有一个人的某一点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总而言之”一问三不知“没有具体的”三不知“而是运用了虚词的手法,表示了什么都不知道。

标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nkn5z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