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精义入神是什么意思?

精义入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

精义入神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精义入神

成语发音:jing yi ru shen

成语解释: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

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成语繁体:精義入神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学习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句:宋·张载《正蒙·神化》:“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



精义入神什么意思?

词目

精义入神

发音

jing yi ru shen

释义

精研事物的微义,达到神妙的境地。

引用

《魏书》卷五十二·列传第四十·赵逸等 ...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 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 《昭明文选》卷二十九 ...彦之选。然此欧阳,即坚石也。精义测神奥,清机发妙理。周易曰: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广雅曰:奥,藏也。机,枢机也。自我别旬朔,... 《昭明文选》卷三十一 ...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养德也,故辞。周易曰: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旷哉宇宙惠,云罗更四陈。文子曰:四方上下谓... 《全梁文》卷五十 ...所答臣下神灭论,一日粗蒙垂示,辱告重送,伏加研读,穷理尽寂,精义入神 ,文义兼明,超深俗表,详求三世,皎若发蒙,非直谨加诵持... 《全梁文》卷七十四 ...◇ 上昭明太子启请开讲释法云启:殿下以生知丰识,精义入神 ,自然胜辨,妙谈出俗。每一往复,阖筵心醉,真令诸天赞善... 《唐文拾遗》卷五十一 ...(上阙)涵活之水图张皇纲之不紊,以致用也,则精义入神 ,以崇德也,则虚明应物,易所谓贤人之(缺)爽何远,遗爱... 《全陈文》卷十 ...发论语题,摄齐升堂,抠衣即席,对扬天人,开辟大训,清言既吐,精义入神 ,副德爰动,口音锋起,问难泉涌,辨纷纶之异,定伦理之疑... 《全隋文》卷三十三 ...,禀性疏野,翻踵外邪之见,不遇先生,几将祸矣。比承下风之末,精义入神 ,仰恃大慈,追收前失,请容剃落,受业于先生之门也。」先... 《全唐文》第01部 卷十一 ...法门句义之谈,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至於光临讲座,开置法筵,精义入神 ,随类俱解。写悬河之辩,动连环之辞,碧鸡誉於汉臣,白马...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十九 ...时之瑞,命世而生,负经文续武之才,蕴开物成务之志,英华发外,精义入神 ,亚夫继社稷之勋,顾荣擅东南之美,眷言祖考,志奉国朝,... 《全唐文》第03部 卷二百二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然虚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遗照,精义入神 。口僻焉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微妙元通,深不可识。易有...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六十七 ...弃举子业,讲学。 *** 三年,叹曰:“圣人之道,归於中庸,极於‘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岂是之谓哉?”乾隆元年,... 《广弘明集》卷第四 ...名。禀性疏野。翻踵外邪之见。不遇先生几将祸矣。比承下风之末。精义入神 。仰恃大慈追收前失。请容剃落。受业于先生之门也。先生曰...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一 ...。统和南。释法云启。殿下以生知上识。精义入神 。自然胜辩。妙谈出俗。每一往复阖筵心醉。真令诸天赞善。... 《艺文类聚》卷三十八 礼部上 ...发论语题,摄齐升堂,抠衣即席,对扬天人,开辟大训,清言既吐,精义入神 ,副德爰动,音[本集音下有辞字。]锋起,问难泉涌,辩论...

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了如指掌或精义入神。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出自《论语·八佾》。

精义入神:形容研事物的微义,达到透彻理解的境地。

扩展资料:

《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此为了如指掌出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了如指掌

对联的赏析

对联鉴赏,大致也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鉴赏一样,应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项,从这两方面去欣赏;所不同的在于对联往往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所以,对联鉴赏应有对联内容、表达手段和书法艺术(限张贴及悬挂联)三个方面。

一 对联内容

对联的内容应是对联鉴赏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从这么几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看对联的内容:

第一,先看对联的句子是否顺畅。我们阅读小说、朗诵诗歌、欣赏戏剧、看电影电视,都有这个问题。句子不顺畅,直接影响到表达。前面说过,有人在创作对联时,为了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对得工整,有时会照顾不到整句话的连贯性,以至使对联的句子出现或晦涩、或牵强等情况。如果是比较长的对联,还必须先断句;如果连断句都解决不了,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其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根本谈不上什么鉴赏了。光是句子通顺还不行,还要考虑其句子之间的层次是否清晰,上联和下联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没有次序颠倒、言语矛盾之处。一旦遇到连句子都不通顺,或者前言不搭后语、令人莫名其妙的对联,我看还是不再欣赏的好。——这应该是对联鉴赏的第一步。

第二,再看对联要说的内容。如名胜楹联,是写风景的,还是写人物的?是写历史的,还是写传说的?是褒扬,是贬斥,是歌颂,还是批评?是叙述,是描写,是议论,还是抒情?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还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如果欣赏历史名人纪念地(如武侯祠、关帝庙、岳飞庙、韩愈祠等)的楹联,就要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如他的出身、经历、主要业绩、功勋、历史上和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等等;如果是欣赏佛寺的楹联,还要懂得一些佛教常识、佛学术语,以及这个寺院不同于其他寺院之处(如登封的少林寺,因北魏时达摩在此面壁修行。被认为是禅宗祖庭;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所寺院)等等;如果是欣赏道观的楹联,还要有一些道教的常识,懂得一点道教术语,以及这所道观的独特之处(如鹿邑太清宫,是老子家乡为纪念他而建的道教建筑)等等;如果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则要对该名胜有个大概的了解,如名胜所处的位置、开发的年代、名称的缘起、有何著名景点、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现在还有哪些遗迹(如辉县百泉,因泉眼众多而得名,泉水注入卫水,故有“卫源”之称。隋代始建卫源庙,以后陆续建殿阁亭台、水榭石桥,成为湖光山色并美的旅游胜地。历代有皇帝、高官、文人、学士来此游览、隐居、讲学。现存有纪念晋代隐士孙登的啸台、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邵夫子祠、纪念明清之际学者孙奇峰的孙奇峰祠、民国间为纪念冯玉祥在此兴修水利而建的冯泉亭等诸多景点)等等……一句话,凡是与此名胜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有了解的必要。不然,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名胜楹联的鉴赏。

如洛阳市北吕祖庙后殿一联:

东南瞻崿岭,千层翠黛朝凤阙

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

这是一副写当地风景、地理位置的楹联,从中可知该庙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上。而与吕祖却没有什么关系。

如百泉邵夫子祠击壤亭一联(清末光绪间辉县知事康曾定题):

精义入神,著皇极经世六十卷

同声相应,有夏峰继轨五百年

上联“精义入神”,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精研微妙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界。用于哲学家,十分恰切。“皇极经世”,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联则是说从北宋邵雍以后,大约500年,有孙奇峰来这里继承其事业。“同声相应”,出自《周易·乾》,比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与前面的“精义入神”一样的当。“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

看来,要读懂一副对联,特别是名胜联,理解其内容,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怎么办?我建议:一方面,平时要注意留心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到某地旅游,事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算是应急吧。如要去少林寺,有关的书很多,可事先了解一下其历史渊源(建于北魏,公元495年)、有关历史人物(如达摩从南朝梁过江而 来,面壁十年,传授佛教禅宗,后将衣钵法器传给了二祖慧可)、历史事件(如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嵩山少室山下,西北是洛阳,东北是郑州)、 其独特之处(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最大的塔林)等等。这样,在那里若遇到有关的名胜楹联,就不会束手无策。

如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

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

上联说达摩在寺后的山洞里修行,神光在雪地里求法。“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阳人,博览群书,尤其精于玄理。一年冬天,赴少林寺向达摩求道,在雪地里侍立一夜,至雪深没膝,达摩仍不为所动。他用短剑斩断自己的左臂献上,达摩见他如此诚挚,这才授以《楞迦经》并衣钵法器,赐名慧可,成为禅宗二祖。下联说少林寺面对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缑氏山。“子晋”,周灵王太子。传说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后于缑氏山(在今偃师市境内)山顶乘鹤升仙。

此外,还要看对联中的用典是否恰切得当,这一方面也是应该要特别注意的。

如辉县百泉清晖阁民国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张斐然一联:

逝者如斯,曾无日夜

尽心为耳,以有邦家

可以参考联前的《序》:“民国二十五年春……余北来,偶于工余小憩百泉苏门山,见有子在川上遗址,遂感而书此。”上联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意思是凡过往时事正如这川之流水,不可回复,且不因昼夜交替而停息。这个典故就非常恰切。下联“尽心为耳”,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尽心力而为之。”

我们常见到的名胜楹联,往往都含典故,或人物(如籍贯、经历、官职、业绩等等),或地理,或史实,或传说,不可不详察。如果对其中的典故解不清,恐怕就谈不上什么欣赏了。再如上面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也含几个典故。

可以说,对联的内容能读懂,能理解,对联鉴赏也就完成了一大部分赞同

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深层含义

尺蠖之曲,以求伸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要伸先屈,已经伸直了,又如何再往前呢?求其理,为之用,知其理,当其用。

求安身,非曲意逢迎,也非小人心智,目的为崇德。

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蛰若为屈,那目的还是伸,问题是蛰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有些时候人是因为害怕而躲起来,有些时候人是为了再次出发而先看看情况,了解状况。

标签: 精义入神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8my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