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秒懂百科馆 >

教育

>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是什么意思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是什么意思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是什么意思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所以,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与他疏远。

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末期·老子《老子·道德经·五十六章》。

这一章讲的是智者的修养方法及其效果。老子认为,智者不应是说教者,而应通过自我修养,言行一致,豁达大度,以取得人们的尊崇。

原文如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如下: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注释:

知者不言: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

作品介绍:

《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至今广泛流传,迷人、有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古代马王堆版是上篇《德篇》和下篇《道篇》不分章,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为《德篇》。《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作者介绍: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传说他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虚心实腹、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例如: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

标签: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dbkg.com/jiao/6717z.html